美國電影中的“怪獸”與“英雄”形象
新銳視點
作者:吳萍 彭沂
[摘 要]1910年愛迪生把雪萊夫人筆下的“弗蘭肯斯坦”搬上銀幕,“怪獸”和“英雄”的戰鬥就此開始。一個多世紀來,怪獸類科幻電影猶如一棵常青藤,不斷發展、成熟、壯大。這類電影以塑造“怪獸”形象為起點,其實是在刻畫對抗它們的“英雄”形象。通過分類研究“英雄”的四種形象——國家英雄、學者英雄、平民英雄和“零英雄”,我們可以清晰地把握怪獸類科幻電影的創作共性: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各種人性的升華。
[關鍵詞]美國科幻電影;怪獸;英雄;分類研究
2013年暑假,美國科幻大片《環太平洋》在全球上映。這部科幻電影中巨大的機甲戰士與異空間怪獸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美國科幻電影中不乏“怪獸入侵”的題材,但在《環太平洋》中編劇創造性地擴大了“怪獸”的尺寸,相應的,人類也造出了巨型的機甲戰士來應戰。“巨型尺寸”無疑是《環太平洋》在浩瀚的科幻電影中形成的一股逆流,同時也給該片略顯俗套的劇情增加了一縷清新。無獨有偶,2014年6月在中國內地上映的《哥斯拉》是美國電影對日本傳奇怪獸的一次重塑,而上一部同名電影出現在1998年。縱觀美國科幻電影史,其間“怪獸”題材的影片無疑是一支正規軍。它們體現了人類對未知生物的好奇和對人性中絕對恐懼的探索。為了應對“怪獸”的入侵,這類電影都安排了各種類型的“英雄”來化解危險。通過對各式“英雄”形象的分類,可以更好地了解“怪獸”類影片給予觀眾的人生哲理和體會“人性”和“獸性”在作品中的衝撞和融合。
一﹑國家(團隊)英雄
美國科幻電影的劇情總有這樣的套路:當地球受到外星侵略者的威脅時,代表國家或政府的總有那麼一個個人或團隊會站出來,千方百計地來應對危機。《環太平洋》和《星河戰隊》就是國家(團隊)英雄類科幻電影的代表。這些電影是美國主旋律精神的代言品:當重大危機出現時,政府才是可以依靠的領導者。
《環太平洋》的故事發生在地球未來的某個時間段。故事構思的是一次全球範圍的災難:大部分國家都遭受了怪獸入侵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仍有一息尚存的國家聯合起來製造巨大的機甲戰士來維護人類最後一絲尊嚴,這些機甲分別來自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和澳大利亞。由於這是一部美國科幻電影,所以故事的最後是回歸大美國主義,由戰鬥到最後的美國機甲獲得了最終勝利並拯救了世界。如前文已經提到,《環太平洋》一片最大的創新是怪獸和人類機甲的巨大尺寸;這一點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日本兒童科幻劇《奧特曼》係列(美國人已經不是第一次抄襲日本人的構思了)。也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影片把美國機甲的兩位操縱者之一設置成了一位日本籍女孩;把人類的基地設置在香港;五個機甲有兩個來自於亞洲,這些應該都是製片人和導演對影響到影片創作的東方文化的一種致敬。該片的另一亮點是國際同盟的建立。不同國家研製的巨型機甲彙集到一起鑄成人類的最後一道防線;不同國籍的科學家﹑工程師﹑工人和戰士為了共同的目的組成了有史以來人類最強大的一個團隊,一起生死與共。這些都體現了一種寶貴的人性:團結。人類最大的力量來自於團隊合作,地球就是一個孤獨的村莊,當她到了最後關頭,人類一定會拋棄宗教﹑種族和地域的差別團結起來。
《星河戰隊》(2004年上映)講述的是三個中學時代的好朋友為了保衛家園加入聯邦軍隊對抗星外蟲族的故事。影片的一大特點是:和現代戰爭倡導的遠程打擊與智能無人作戰技術不同,導演用濃厚的筆墨來描寫陸軍和外星生物麵對麵作戰的殘酷和血腥,於是乎,服役於陸軍的男主角約翰尼的成長經曆成了本片的主線。《星河戰隊》雖然是一部科幻片,但片中的征兵廣告、軍人的製服和軍隊製度都可以找到軍統政府的影子。影片把未來世界構思成了“軍國主義”加“民主選舉”加“無種族無國界”的理想國大雜燴。政府在外敵入侵時期鼓吹每一個人類個體都要履行公民義務,在這一基礎上才能享受公民權利。這一思想從本質上是美國“民主、自由”的政治口號的變相體現。而主角也通過個人努力從普通底層士兵成長為高級指揮官,這一經曆,也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夢”的誕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