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電影《龍種》中的跨文化視野(1 / 3)

解讀電影《龍種》中的跨文化視野

新銳視點

作者:毛豔楓

[摘 要]《龍種》是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於1944年根據賽珍珠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一部中國抗戰題材的電影。美國演員的中國本土化的表演和精良的場景布置為該片贏得了廣泛讚譽,而影片跨越東西方文化視野的表現手法和拍攝風格也給中國觀眾帶來了視覺上和思想上的衝擊。影片中對西方文化的提及、對“和平”和“殺戮”的雙重闡釋以及對“自由”思想的幽默呈現都向觀眾傳遞了這部電影的跨文化視野,既幫助觀眾了解中國人民的抗戰事跡對世界的影響和貢獻,又為世界正確認識中國百姓和社會提供了可接受的視角。

[關鍵詞]《龍種》;抗戰;跨文化視野;“和平”和“殺戮”;自由

1944年由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拍攝的抗戰題材電影《龍種》(Dragon Seed)改編自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的同名原著,講述了中國淪陷區人民英勇抵抗入侵日軍的故事。影片以南京城郊一個百人村莊裏的農民林郯家為焦點,敘述了林家人及其親屬和村民在日軍占領時的悲慘遭遇以及逐漸覺悟、奮起反抗的過程。由於當時華裔演員還未能完全進入好萊塢,片中的主要角色都由金發碧眼的白人演員飾演。他們經過精心化妝,擁有了中國人的單眼皮和黑頭發,穿著對襟短褂和布腰長褲,腳蹬黑布鞋,乍一看就是抗戰時期地道的中國農民形象。更加令人讚歎的是,凱瑟琳·赫本等好萊塢著名影星惟妙惟肖的出色表演和樸實的對白讓觀眾忘記了這是一群由美國演員扮演的中國人:有著強烈土地情結的林郯;思想封建但意誌堅強的林妻;思想進步、冒死毒殺日軍的二兒媳小玉;明哲保身、不惜充當漢奸的女婿吳連等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久久地留在了觀眾的腦海中。此外,硬件的投入也相當可觀:當時花費三百多萬美元布置的梯田、稻田、農舍、池塘等逼真的場景讓觀眾仿佛置身於一座中國南方小山村中。因此,這樣一部製作精良的影片贏得了1945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黑白攝影獎兩項提名。在當時美國對日宣戰並與中國結成同盟國的重要時刻,這部影片的上映不但積極響應了“美國政府的助戰政策,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貢獻”[1],而且“讓美國觀眾對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有所了解”[2];既達到了助戰抗敵的政治宣傳目的,又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農民的文化心態和民族心理。

然而,盡管影片緊扣住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主題,演員的表演和場景的布置也達到了本土化的逼真地步,但是米高梅公司在改編原著和拍攝影片的過程中或有意或無意地跨越了東西方文化視野,在表達抗戰主題和中國農民思想時,不時地融入了西方人的視角,並從中西方雙重視角來展現人物的思想情感鬥爭,使得這部表現中國人民抗戰的電影不時地迸射出“好萊塢範兒”。本文擬對電影《龍種》中出現的跨文化視野作出剖析和闡釋,意在更加全麵地理解影片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內涵。

一、對西方文化的提及

跨文化視野通常包含兩個方麵的論題,“一是對自我性主體的認可,一是對他我性主體的接受”[3]。對自我性主體的認可主要“依賴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等諸多內容的教育浸潤與價值因襲”[3],也即展示和傳播自我文化。而對他我性主體的接受則始於對他我文化的碰撞和認識。電影《龍種》在向觀眾展現自我文化的同時不忘適時提及西方文化,並以主人公驚訝、嘲謔的口吻表現出來。在此,影片的跨文化視野表露無遺。

主人公林郯一家生活在中國南方相對比較閉塞的一座小村莊裏,所以當日軍已經占領中國北方的消息傳來時,林郯還覺得那些學生的抗日宣傳“太誇張”,天上的轟炸機像稻田裏的飛蟲一樣無害。再加上林郯幾乎沒有讀過書,對中國之外(準確地說是村莊之外)的世界了解甚少,因此當他讀過書的表哥告訴他“大地是圓的”;在大地另一端“所有的事情都是反的”,例如“孩子生來長著淡色頭發和藍眼睛”,“讀書人從相反的方向寫字”,“青年人比老人更受尊敬”時,林郯一臉茫然,把這當成笑話講給老婆聽,並且夫妻倆還固執地認為他們天上的月亮和腳下的大地就是他們和兒子們的,而大地另一端的人們則有他們自己的月亮和土地。這是影片中唯一提及西方文化並作簡單對比的場景,雖然隻有短短一分鍾時間,內容也僅限於表層文化現象的描述,但對於對外一無所知的林郯和林妻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衝擊。當遭遇與中國人千百年來熟悉和賴以生存的社會現象、生活習慣以及思想觀念等完全迥異的另一類文化體係時,林郯和妻子的反應隻有驚訝、嘲謔、質疑甚至惶恐。這個短短一分鍾的場景並不能構成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敘事情節,並且和接下來的情節似乎也沒有任何呼應,但它卻隱含了影片拍攝方對當時的中國農民以及中國社會的態度和看法。這個場景一方麵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生活在封閉環境中的中國農民愚昧無知的現實狀況,另一方麵也傳達了西方社會迫切希望古老的中國認識外麵的世界,同時也渴望了解中國社會這一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