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與《龍帝之墓》中國印象之比較
風格與特色
作者:張蕊
[摘 要]電影《神話》與《木乃伊3:龍帝之墓》都是對中國曆史上秦王朝的統治者秦始皇的浪漫想象,所不同的是麵對同一曆史題材和背景,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中國印象。由香港導演唐季禮執導的《神話》折射出深刻而唯美的中國情結;由好萊塢導演羅伯·科恩執導的《龍帝之墓》反射出粗疏的中國印象疊加。這二者之間的差異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價值觀上的差異,這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麵對同一個審美對象,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帶來的文化審美上的迥異。
[關鍵詞]中國印象;唯美;粗疏;文化價值觀
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不僅帶給中國人深刻的記憶,而且也留給世界其他民族一種很神奇的中國印象。無數的導演將他們對中國的記憶和印象進行複製,中國記憶的深刻與中國印象的神秘共同衝擊著我們的視野,我們一方麵在感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麵也在中西方影片的比較中看出中國的多元形象,並且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這個民族的曆史文化。《神話》無疑就是在這種中國記憶的引導下出產的一部國產影片。而《木乃伊3:龍帝之墓》是在這種中國印象的刺激下產生的一部好萊塢商業影片。之所以拿這兩部影片進行比較,不僅源於共同的中國曆史文化背景,而且在於這樣的比較能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首先這兩部影片共同取材於對中國曆史上第一帝王陵——秦始皇陵的神秘猜想。其次它們都在表現人類永無止息的欲望以及最終被欲望所毀滅的過程。但是共同的曆史背景和主題,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中國印象,《神話》的中國記憶是唯美且不失浪漫的,而《龍帝之墓》的中國印象卻是殘忍而又神秘的,兩種不同的中國印象引起我們對中西方認知思維的思考。
一、《神話》折射出深刻的中國情結
導演唐季禮在影片首映禮上談及《神話》創作構思,他說:“這個影片是基於我的三個夢想,一是浪漫愛情,二是將軍的夢想,三是秦皇陵的遐想。”① 從這段談話中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這個影片具有唯美、浪漫的特點。基本的故事情節延續了經典愛情影片的創作構思,英雄、美人,再加上特有的神秘氣息,凝聚成一個既現代又傳統的故事。要成為神話,必須具有不朽性、神秘性,這部影片穿梭時空兩千多年的不朽愛情神話,還有隱藏在地底下兩千多年的秦皇陵神話,再加上正義總是戰勝邪惡的不朽神話,現代高科技神奇的想象神話等,凝聚成既新鮮又神秘的中國記憶。
《神話》是中國導演對秦始皇這個中國曆史上第一帝王的浪漫設想。一個想要長生不老的皇帝,在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漫漫征途中所留給人的眾多猜疑。長生不老與秦皇陵的神秘在導演的想象下再現了出來,而這個過程是通過考古發現的,這又籠罩著一層很深的民族情結。這是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曆史以及文化的認可和保護,在個人膨脹的私欲與保護本土文化的愛國情懷的碰撞中,完成了一個很受中國人歡迎的選擇。金喜善所扮演的玉涑公主選擇了兩千年不變的愛情誓言,即使死亡也不能讓她放棄信念,這個選擇符合所有人對浪漫愛情的期望。由成龍扮演的蒙毅將軍麵臨為愛情和為臣子兩重艱難的選擇,死亡既成全了他的衷心,也成全了誓死保護愛人的良心。還有成龍扮演的考古專家,他在友情與職業道德方麵也作出艱難的選擇,最終將二者融入民族的情懷中。這些選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也許作為觀眾我們對這樣的選擇還有頗多不滿,不過這部作品既傳統又現代的故事架構讓這樣的選擇成為必然。事實上它在向我們傳遞一種中國人所特有的忠孝不能兩全的觀念。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蒙毅是這樣,玉涑公主是這樣,考古學家也是這樣,凡是違背這個倫理道德的人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最終的結果都是毀滅。古教授就是在私欲和良知之間失去平衡,讓私欲戰勝良知的例子,最終的結果隻能是毀滅,這是中國人的思維,也符合觀眾的欣賞心理。
中國人對中國的記憶是深邃而又神秘的。對中國第一位皇帝更是有很多猜想,尤其是秦皇陵的發掘更是激起人們對這個千古一帝的無限遐想。這部影片依托秦代的曆史,充分發揮對這個千古一帝的想象,其中既有曆史真實的一麵,也有虛構的一麵。大將軍蒙毅本身就是秦國的一員大將,《史記》中記載:“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② 另外關於秦始皇好三山,求不死之藥也是有史可查。還有關於秦皇陵的記載《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② 這些史書上的記載成為《神話》這部電影的曆史依托,這也是中國導演在加深複製人們長久以來對這個千古一帝和這個先秦文化最大謎團的一種闡釋,所以我們看完影片是一種認同和驚歎。至於電影中虛構的蒙毅與秦始皇的妃子玉涑之間的長達兩千多年的浪漫愛情,無疑是在為影片增加一點唯美浪漫的元素,因為這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也正迎合了大家對這個神秘地宮的無限遐想。所以說這部影片是中國人對中國曆史文化深刻的記憶,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