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影《春風秋雨》中的女性主義
環球縱橫
作者:韓曄 艾喜榮
[摘 要]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一直都十分關注好萊塢的經典影片。通過女性主義理論來評論並解析美國經典影片《春風秋雨》可以讓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並賞析該部影片,並發現這部影片當中新的閃光點。本文嚐試使用女性主義理論對父權製社會下四位女性的身份構建進行剖析,同時探尋黑人和白人母女關係當中所體現的女性主義,最終揭示在父權製社會下無論是黑人女性還是白人女性都免不了被強大的父權意識形態所壓製和規訓。
[關鍵詞]《春風秋雨》;父權社會;女性主義理論
一、 引 言
電影《春風秋雨》是由美國作家範尼·赫斯特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該影片共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於1934年由美國導演約翰·M·斯塔爾拍攝,克勞黛·考爾白主演。該版本比較忠實於原著。第二個版本是情景劇大師道格拉斯·瑟克在1959年翻拍的。瑟克執導的電影風格一度被評判為“肥皂劇”,而本部影片使得他又重獲研究者的青睞。此作也是瑟克的最後一部作品,不僅票房大賣,而且獲得當年的兩項奧斯卡獎項提名。2008年,該影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重要的25部種族電影”之一。本研究嚐試使用女性主義理論對影片《春風秋雨》進行解讀,揭示在父權製社會下女性被強大的父權意識形態所壓製和規訓的事實。
二、女性主義電影《春風秋雨》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的誕生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曆史了。與其他理論所不同的是它不僅受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而且關注電影本身的傳統。隨著女性主義的不斷發展,它不斷衝破其他學科的禁錮,開始呈現多元化。到了六七十年代,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家們把目光投向了經典好萊塢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並開始批判父權意識形態。無論到了哪個階段,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都一直關注好萊塢的經典影片,不斷地用其理論去解讀分析影片中的閃光點。
影片《春風秋雨》的情節就是圍繞著四位不同女性的身份展開的。1934年的第一版比較忠於原著。故事中有兩位母親:一位黑人母親、一位白人母親。白人母親比依收留了黑人母親迪萊拉並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姐妹情感。黑人母親在白人母親家做傭人。比依在迪萊拉的幫助下做起了煎餅生意並獲得成功。不僅將生意做得有聲有色,還成了成功的女商人。然而她們和自己的女兒關係都不太融洽。長大的白人女兒愛上了自己母親的男朋友。母親最終放棄男友並跟自己女兒關係緩和。而黑人女兒由於膚色較淺一直冒充白人,不願承認自己的黑人身份,甚至拒絕認自己的親生母親。最後直到母親的葬禮上才悔過自新。最終黑人女兒返回黑人大學完成了學業。1934年的版本不僅體現了偉大的母愛主題,而且反映了母親跟女兒之間的那種既有親密又有敵對的關係,同時還涉及種族歧視等社會問題。
1959年瑟克的版本與原著小說不同,他把原小說中的白人母親由商人的角色換為一個頗有野心的女演員。為了自己的事業,這位母親勞拉與男友爭吵不休,跟女兒關係也比較緊張。影片中,勞拉和自己的男友一直在爭論自己是否結束她的演藝生涯。最終,當她蜚聲於戲劇界時卻又感到悵然若失。然而,當有了好的表演機會,她又會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而不顧對男友及自己女兒的承諾。影片結束時,勞拉得知自己的女兒喜歡男友,就決定放棄男友,但女兒不領她的情。瑟克的版本在情節中不僅帶有批判的眼光,而且還加入了種族問題以及一些禁忌話題。本片跟1934年的版本所不同的是它不再著重體現家庭內部的活動場景,而更多的是社會活動。因為女權主義題材的影片表現的母親大多有自己獨立的工作,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常見的職業有教師、醫生等比較社會化的工作。以下將使用女性主義理論對四位女性的身份構建進行剖析,並且探尋母女關係當中體現的女性主義。
三、《春風秋雨》中的女性主義解讀
(一)身份構建
女性身份的構建是在不斷地鬥爭、妥協以及調節的過程中完成的。父權社會中,女性的地位遠遠低於男性,她們長期處於被動和受壓抑的狀態。分析電影《春風秋雨》中母親和女兒的身份構建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影片當中所體現的女性主義。
1.母親身份的構建。父權社會中,女性的責任體現在養育並教育子女方麵,她們沒有自己的主動性,因此她們的身份隻能通過自己的子女來得以體現。在1959年瑟克的電影《春風秋雨》中,白人母親勞拉由於自己的夢想和事業,無暇照顧自己的女兒,女兒都是交由黑人母親安妮照看的。這樣一來,她的“母親”角色就超越了被父權意識形態所認可的界限。她的行為也表明女性企圖在男權社會裏尋找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雖然她的行為表達了一種女性自主追求生活的精神,但最終她的越界行為得到了矯正。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勞拉的事業心構建了她的“男性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