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路遇道人(1 / 2)

311年永嘉之亂,天下分崩,洛陽淪陷,懷帝北擄,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很多士族、百姓流入涼州。時任涼州刺史兼護羌校尉的張軌為了安置流民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武興郡下設武興、大城、烏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監八縣。

389年春,很平常的日子,在通往武興縣的官道上自西向東行駛著兩輛拉著行李包裹的馬車。前麵那輛馬車上坐著四個人,這四人是分別是一個光頭的小孩,一個趕車的壯漢,一個貌美的婦人,還有一個麻衣的道人。而後麵的那輛馬車上有八個人,一個趕車的壯漢和七個並排躺在車上與前麵馬車上那個光頭小孩一般大的小孩,四男三女。

前後兩輛馬車上共計一十二人,隻有前麵那輛車上有說話的聲音,後麵那輛車卻鴉雀無聲隻有趕車的壯漢在專心的趕車。

隻見前輛馬車上那個光頭的小孩在和那個麻衣道人說著話,那個婦人在含笑的聽著也不答話隻是時不時用愛戀的眼光看著那光頭小孩。而這輛車上那個趕車的漢子除了專心致誌的趕車外也是靜靜的聽著他們說話,聽到有趣處也會豪爽的大笑幾聲。

隻聽光頭小孩脆生生的說道:“道長,要我學道法也行,不過我是立誌要學佛法的啊,怎麼會半路出家再去學道呢。再說了以前有個大和尚就先你一步讓我跟他學佛經的,他都收我為記名弟子了,你,你這可讓小子有點為難呢!”小孩用狡黠的眼光看著這位麻衣道人。

看這光頭小子的樣子再加上他那賊笑的表情就知道他在忽悠那個道人。原來哪有什麼和尚去找他,純屬他瞎掰,他現在之所以留著光頭是因為不習慣古代人留長發的習慣而讓他母親給剪得。

那個時代根本不允許剪長發,體之發膚受之父母,古人是很忌諱這個的。但是這小子從一出生說話懂事時起就央求著他母親非要剪成短發不可,他母親怎麼會答應。這小子就想了個折中的法子,我不留短發但你全給我剃了,當時西北地界的百姓也有信佛的。他給他母親出了個主意隻要有人問起來,就說家裏的人信佛,別人就沒有說三道四的了,他母親這人一看就是個良善的人拗不過他也就隨了他的意了,一個小孩家的,別人也不會太計較。

再說這光頭小子從一出生就非同一般,會跑會說話是比別的小孩要早,行事說話啥的就比個大人都老道,一時成為四裏八村的神童。

這婦人本來就賢惠,孩子又那麼懂事丈夫不在家時,這光頭小子裏裏外外辦的很是令人放心。除了因為年紀小身子骨小力氣弱不能幹體力活外,這小子幹啥事都幹的頭頭是道,左鄰右舍沒一個不誇他人小鬼大的。

在這光頭小子五歲的時候,他父親從軍隊裏回來探家,說是被調到自己族裏的大哥手底下當兵去了,聽說他大哥那時是個屯長手底下管著有一百來人呢。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當兵的還有點正事嗎,今天跟這個明天跟那個反正誰給發軍餉,軍餉發的多就聽誰的。這小孩的父親看他這族裏的大哥當上屯長了並且給手底下的士兵發的也比別的隊伍多點就讓他這個他大哥托關係把他給調到自己屯了。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小子的大伯為了建立自己的班底,得用自己人啊,就給他父親去了封信希望他來自己這裏。

當時這小子的父親還在敦煌郡當兵,他大哥卻在武興郡,在敦煌郡當兵隻是最低一級的兵而去他大哥那,他大哥要提拔他為隊長,隊長管著三十來人。這官不僅升了,軍餉也多了不少,這不他大哥拖關係把他給調動到自己手低下了,人走了,自然要帶著自己的家眷,他也就把自己的家給搬過來了。

反正在大哥手低下又不用去遠的地方打仗而是當一個武興郡的守城士兵,生命也就有了更多的保障,比那些出征打仗的可安全多了。為了自己的家照想,他很是樂意大哥給的這個差事。

我們此時正看到的這一幕就是他們這一家子在去往武興郡的路上。本來他們一行兩輛車共十一人但在走到半路上上碰到了一個遊曆的道人,在經過這個道人時他正低著頭喃喃自語呢,馬車讓開他就要往前走。前輛車剛超過他,後輛車正準備超他時,他不經意的抬頭看了看前麵的馬車,一看車上的光頭小孩兩眼就是一亮,高聲一喊道號:“無量天尊,施主可否行個方便,搭載貧道一程?”

第一輛車上趕車的那個壯漢,勒住馬跳下車回頭看了看那個道士,施了一禮道:“道長,若是不嫌棄請上車休息。”那時的人對僧道很是尊敬,大漢就這樣把那個道人讓上了車,大漢重新坐到趕車的位置甩了一個響鞭“嘚”一聲,馬車繼續朝東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