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六章 俾斯麥的遠略(1 / 2)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勞恩堡公爵、德意誌帝國陸軍上將、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誌帝國首任宰相。人稱其為“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這位一手建立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偉大政治家,不遠萬裏來到了長春,因為他預見到了一場足以讓德意誌滅亡的災難,他需要東方朋友的幫助。

俾斯麥出身於容克貴族世家,幼年受過良好的教育,大學期間曾學習了法律、曆史、外語等多門學科。不過俾斯麥並不是一個斯文的文人,他體格強壯、個性粗野,為了追求目標可以不擇手段,對一切都持現實主義態度。

同治二年起俾斯麥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極力推行\"鐵血政策\",主張通過戰爭,由普魯士統一德國。他相繼發動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統一。同治十一年俾斯麥出任新成立後的德意誌帝國宰相,並受封為公爵。此後的十餘年間,他權傾朝野,實際控製著德國這部強大的戰場。俾斯麥對內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鎮壓工人運動,對外采取現實主義態度,爭霸歐洲。

不過一路順風順水的俾斯麥,最近幾年過的一直很苦悶。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它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而是想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但俾斯麥不得不擔心法國的報複,因此他采取結盟政策,想要孤立法國。首先在同治十二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希望以東歐強國聯盟的形式壓製法國。

但是中正二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奧斯曼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嚴重損害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結果柏林會議中,俾斯麥為了緩和關係偏袒英法奧,但在表麵上仍表現中立,使俄國成了大輸家。德、俄關係因此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俾斯麥隨即與奧匈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

俾斯麥忙活了一大圈,結果身邊還是隻有日耳曼哥們兒而已,外援是一個也沒有。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國也變得迫切需要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向海外擴張變得迫在眉睫,然後俾斯麥就尷尬了。俾斯麥關起門來過日子的時候,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法、滿洲等國家,全部在瘋狂的開疆拓土。滿洲帝國把太平洋的一圈都給占完了,其他的地方則都被英法給占了,德國這個時候想下場,隻能和這幾位老大哥做一場了。

英國號稱世界第一強國,歐洲一切戰亂的源頭,世界第一攪屎棍,俾斯麥很想揍英國一頓,把他們的殖民地強國來,不過考慮一下德國自身的國力,這個想法也隻能想想而已。法國是德國的世仇,俾斯麥時刻在提防著法國人報複他們。不過再揍法國一頓也不易,拿破侖三世那樣的大傻子也是百年難得一遇,再次開戰德國的勝算也不大。而且因為東方壓力的問題,英法最近幾十年一直走的很近,雖然相互討厭,可卻向連體嬰一樣,什麼事都綁在一起。俾斯麥若是發起挑戰,兩國都不會單獨迎戰,而是肯定會圈踢德國。

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等國也有點殖民地,但他們和英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德國找他們麻煩和直接挑戰英法的差別不大。再往下看,德國就隻有兩個選項了,一是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一是遙遠的中國。奧斯曼土耳其自身實力不怎麼樣,但他這塊肥肉太大了,英、法、俄全都緊盯著,德國若是敢下手,一準會挨咬。

整個環太平洋地區,除了一個澳大利亞、東南亞、印尼、菲律賓,幾乎全是滿洲帝國的地盤,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但是東亞霸主中國可不好惹。大清帝國擁有世界第一的人力資源和最龐大的市場,可是他的小弟滿洲帝國,也擁有著強悍無比的軍隊和經濟實力,人家關起門來自己玩自己的,才真的可以玩的明白。德國不可能跨越半個地球去挑戰當地的霸主,何況德國的整體軍事實力絕對不是滿洲帝國的對手,而且兩邊的關係原來還不錯。

出於某些個人喜好的原因,果興阿對於德國的印象一直不錯,所以在兩國的起家時期合作頗多。滿洲和德國之間的技術交流很頻繁,後來還一起搞過猶太人,雙方之間的印象非常的好。正是因為交流頻繁,所以俾斯麥非常清楚滿洲的軍事實力。德國若是舍近求遠來找果興阿的麻煩,英法肯定很支持,但是果興阿絕對能揍得德國人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