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王國是世界列強俱樂部的一個新丁,同治元年才算是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到同治十年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統一。而且隨著滿洲帝國的興起,國際社會的中心不再局限於歐洲,意大利在國際舞台上的存在感一直十分薄弱。雖然本著國際摻和主意精神,意大利也是哪有事哪到,可是大家都快忘了他的存在了。
意大利混的這麼不如意,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東西方都不帶他玩。因為大小彼得兄弟的存在,意大利在滿洲帝國的興起過程中與滿洲帝國商業技術往來頻繁,英法等歐洲列強都覺得他們是靠在滿洲帝國一邊的,自然有事便不叫意大利了。可實際上驕傲的羅馬帝國後裔,根本就看不上滿洲帝國那幫猴子。白人至上的他們,覺得黃種人隻能是被征服者,根本沒有和他們平起平坐的機會,大小彼得兄弟應該是滿洲的太上皇,滿洲帝國是意大利的殖民地。然而事實上大小彼得兄弟就是打工的,滿洲帝國根本就不鳥意大利,因為意大利的傲慢,滿洲帝國也不帶他們玩了。
意大利不僅是國際地位不行,自身的實力其實也不行。統一後的意大利最大的特色便是階級對立,語言等分歧。因為意大利共同的文化特征,社會偏於保守,重男輕女的情況比中國還嚴重。在其他領域,意大利還有嚴重的文化有分歧。統一的僅僅是國土而已,意大利人因為種種觀念的不同,在別人開疆拓土的時候一直忙於吵架。
除此之外,識字率問題也困擾著意大利。完成統一的時候,意大利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是文盲,婦女更是超過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文盲,文盲率遠高於同一時間的西歐國家。意大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低,特別是在意大利南部,經常爆發各種疾病,如瘧疾和流行病發生。因為醫療係統跟不上,意大利的死亡率非常高,幾乎得病就是個死,大部分隻能靠意誌和疾病對抗。
意大利王國還麵臨著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問題,意大利經濟仍然高度依賴外貿和煤炭和糧食的國際價格。 統一後,意大利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從事農業活動。隨著技術進步,外國競爭以及出口機會的迅速轉變,農業迅速發展。然而,這些發展並沒有惠及所有意大利人民,意大利南部還是經常遭受夏季的旱災,農作物損失嚴重。唯一有核心競爭力的東西,便是意大利的紅酒,意大利是歐洲最大的紅酒出口國。意大利政府於統一後,也投入巨資發展鐵路,但是進度不是很快。而且就在三年前的調查中,意大利有超過一百萬勞動者長期就業不足。
意大利就是這麼一個存在感薄弱的窮國,非要給他掛一個帝國主義的名號的話,他也隻能是窮光蛋帝國主義。隨便和那個列強扯起來,都能讓意大利吃不了兜著走,就連一直走下坡路的奧匈帝國也曾暴揍過意大利一頓。不過意大利是一個浪漫的國度,這裏充滿了對詩和遠方的向往,看著別人都在跑馬圈地,意大利真心是眼紅的不要不要的。
意大利想向非洲、美洲發展一下,可是那邊已經人滿為患,無論是誰收拾意大利都有富餘。意大利也想向東亞走一走,但是果興阿早就放出了話來,意大利要是敢把爪子伸進太平洋,絕對會揍到意大利生活不能自理。當然其實這些隻是意大利自己想想而已,他們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他們走那麼遠,最多也就是在家門口逛逛。
意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每天薅著自己的大胡子,盤算著如何能夠為意大利打出一片天。輪流上台當首相的弗郎西斯科·克裏斯皮和 喬瓦尼·焦利蒂,也是為這個事殫精竭慮,但是意大利的局麵太糟糕了。一番努力過後,國家人口從兩千八百萬增加到三千二百萬,但貧窮竟然使六百萬人移居國外。
法國遏製意大利的關稅戰,導致意大利嚴重的經濟困難。可是一心往外走的意大利,還是利用國家有限的資源,推動了意大利參加軍備競賽,陸軍由十個軍擴充為十二個軍四十二萬人,海軍也造出了可以比肩英法的戰列艦,以二十五萬噸的總噸位居世界第五,僅次於英、滿、法、俄四國。意大利積極參加在非洲的冒險活動,一頓投機取巧之後,控製了紅海的馬薩瓦,與英法一同瓜分了桑給巴爾蘇丹國的屬地索馬裏。後來竟然把主意打到了同樣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頭上,可惜意大利軍隊並不中用,遙遠的遠征讓他們補給困難,竟然被非洲土著給揍了一頓。埃塞俄比亞的慘敗,讓意大利殖民征程迎來了災難性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