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軍火庫的大門打開之後,果興阿特意給日軍預備的各類武器,一下子成了國際上的主流,大清、朝鮮、蘭芳、東商、泰國全都開始了大換裝。朝鮮、東商、蘭芳這些滿洲的親藩,換裝滿洲小媳婦日本的裝備,英國人並不意外,但是泰國突然也摻和進來,英國人可就開發犯嘀咕了。
泰國素來和英國走的很近,現任國王拉瑪五世朱拉隆功,更是在英國家庭教師的教育下成長,能夠說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都完全是英國式的,英國人萬沒有想到泰國會第一個投入滿洲的懷抱。英國人覺得泰國是自己的馬仔,可泰國人並不這麼想,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們非常討厭英國人。泰國與英法親自,是在麵臨兩大強國入侵時,為了保全自己的權宜之計,實際上泰國的曆代國王都不太喜歡西方式的生活。
中國巨龍再次複蘇之後,泰國馬上就分清了遠近,中國皇帝喜歡讓人磕頭,但絕不會像英國人那樣強取豪奪,更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甚至在自己本國發生內亂的時候,中國人也會習慣性的支持自己,而不是像英國人一樣去支持叛亂者。所以泰國君臣,早就定下了倒向滿洲的基本國策,東亞聯盟集體伐日的時候,泰國就曾經口頭宣戰支持了一下。
這次泰國軍隊大換裝,到是一件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泰國沒去主動聯絡滿洲帝國,而是新加坡的智遠把武器直接給泰國人送來了。這批武器,智遠開價不低,不過提供配套的軍事訓練,泰國君臣連咬了幾次牙,終究是全給買了下來,因為智遠的話太硬了:“世界大戰即將打響,亞洲是我們黃種人的亞洲!大將軍陛下支持泰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認同鄭氏對泰國的統治。大將軍希望在後續的戰爭中,泰國國王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泰國君臣把地圖攤開看了一下,馬上就明白了智遠的意思,泰國的處境太險惡了。四麵八方幾乎全是英法的地盤,如果英法和滿洲開打,泰國再想靠著英法之間的矛盾當緩衝地帶,肯定是做不到的了。不說利益侵占,但是為了交通便利,英國都絕不會讓泰國再繼續獨立存在。泰國若是鐵了心的支持英國人,或許還有幸免的可能,可是那樣中國人和周邊的同誌們便絕對不會放過泰國這個叛徒了。英法遠在歐洲,中國人可就在不遠處,該往那邊倒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朱拉隆功國王也不叫什麼拉瑪五世了,直接改回了漢名鄭隆,定年號泰熙,泰國正式成為了一個漢化的國家。而且開始了全麵的滿洲式改革,他們沒那麼強的財力支持,隻能是完成了政治體製和軍事體製的改革,其他方麵隻能先放放。但是有一樣卻是不能等的,鄭隆大王關停了自己之前創辦的英語學習,全民改學漢語,一條心的開始向中國靠攏。鄭隆還敢了一件非常有勇氣的事,他通電重申了曼穀會議精神。所謂曼穀會議,就是果興阿第一次伐日的時候,東南亞一幫大清的藩屬國在曼穀商量占便宜的會議,引申出來的意義便是大清藩屬國同盟。泰國這個時候重提曼穀會議,意義可是非常巨大的,不但等於宣布加入了大清和滿洲的陣線,同時也意味著英法在東南亞戰場被人家給中心開花了。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老撾,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剛好在英法東南亞勢力的正中心。泰國通電加入中國的陣營,可是要了英法的命,泰國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越南的中國軍隊南下之後,剛好可以和泰國夾擊英法聯軍。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英法聯軍在東南亞的基業肯定要丟個幹淨,他們能研究的隻能是保衛印度。英法急忙調整部署,一切的計劃全部後壓,眼下的當務之急便是滅了泰國。不過他們似乎忘了一件事,一向柔弱的泰國怎麼會突然在這個時候,幹出這麼給勁的事情呢!
譚紹光回歸長春之後,滿洲帝國的參謀本部已經改變了風格,從賽尚阿時代的保守一下進入了激進時代。譚紹光的風格便是先下手為強,趁敵人準備不足,盡可能多的搶占優勢,所以宣戰之後的滿洲帝國,應該發力了。果興阿有些遲疑,不過最後還是被譚紹光給說服了,滿洲帝國放棄了以逸待勞的思路,改為積極進攻。
可是確定了進攻的思路之後,可動手的地方並不是很多。擺在果興阿案頭的目標就那麼幾個,第一個便是香港,那裏是中國的領土,應該馬上予以收回。不過香港是一個魚餌,留著她便能把英軍艦隊引入太平洋,讓滿洲海軍可以保有主場作戰的優勢,所以香港暫時還不能動。第二個是加拿大,這塊廣袤之地,已經在東滿洲、東商、阿拉斯加的三麵夾擊之中,英軍駐防的兵力和當地人口都不多,是一個隨時都可以拿下的好地方。但是一旦戰事在加拿大展開,火力將會被引入大西洋,這樣便是距離滿洲本土遠,距離英國本土近了,是個吃虧的買賣,目前也做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