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八旗製度的凝聚力(1 / 2)

南漢不僅是個草台班子,而且是一個臨時拚湊起來的草台班子,主體結構是洪門幫會,當然還有一大批亂七八糟的人。袁世凱不是果興阿,也沒有金手指,讓他揉和這麼一大鍋雜合菜,還不如直接殺了他。聰明的袁世凱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抄襲。

南漢的這個情況,直接搬照任何體製都是不行的,也根本運行不下去,袁世凱隻能找眼前的例子,各處都借鑒一點。主體是按照大清的製度來,但是如果全按大清的來,也肯定運行不下去。南漢這些人離開中國太久了,他們和祖國人民的意識形態還是存在分歧的,必須因地製宜。蘭芳便是很好的成例,雖然共和製和王國製的體製不同,但運行機製還是可以借鑒的。不過蘭芳的體製和大清的體製揉和到一起之後,有許多衝突的地方,這些地方袁世凱便借鑒了滿洲的體製。

袁世凱研究了三天,便借榮祿之口,將他的改組措施通報給了盧思勇等人。南漢王國的國王盧思勇,是國家的唯一元首,也是軍隊的最高統帥,禮儀待遇一律比照朝鮮王李熙。往下走便是內閣六部等等,幾乎和大清的體製一樣,但也有一點不同,那就是盧思勇對內閣等文官體係的影響力很小。內閣接受盧思勇的領導,但盧思勇不是內閣的唯一領導,因為袁世凱很天才的弄了權利更大的勳爵議政會議出來。這是借鑒了蘭芳和滿洲的體製,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南漢的出資人太多了,根本沒那麼多的官職安排他們,同時很多人有一定的勢力但卻沒有自己的地盤,隻能一股腦把他們塞進這個類似議會的東西裏麵去。這樣他們有了自己權利,也能夠團結在一起了,也更方便大清控製南漢。

中央還是好安排的,地方卻比較難搞,那些形同割據的家夥,絕不是給了勳爵議政的頭銜就能打發的。而且還有一些小不丁點的東西更麻煩,他們勢力不大,但人數卻不少。讓他們當勳爵不值,不給他們幹又要鬧事,實在是難纏,好在大清還有一個能團結一切力量的八旗製度。南漢也變成了雙軌製國家,中央到地方的情況一如大清,但卻還有一套類似八旗製度的華籍製度。大勢力成為了某地的駐防將軍,小地方的也能有個城尉幹幹,完全就是清初駐防八旗的翻版。比如盧思勇的頭號助手王家齊,這哥們兒既是南漢中央的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同時也是自己地盤上的日惹將軍,兩邊都不耽誤。

袁世凱的這套方案,基本兼顧到了各方的利益,也讓華人們可以再次抱團,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案。雖然盧思勇很鬱悶沒能乾綱獨斷,一些人也不甘於位在盧思勇之下,但是有榮祿一力主張,他們也隻能接受了這套方案,並按照這個運行下去。當然也有一部分不買賬,他們不僅不認盧思勇,也不鳥榮祿這個天朝大臣,不過他們並不重要。

“國體既定,官職已封,下麵便該安定地方了,請大王下詔吧!”大體都安排好了之後,榮祿便需要一個還南漢一個太平了,所以他主動找上了盧思勇。

“小邦新立,兵微將寡,還望天朝不吝援手!”盧思勇早就想幹掉那些土人了,當然巴不得動手,但是他手頭的實力有限,主要還是得靠清軍幫忙。

“這個自然,大王不必有心,本帥自然會提師助戰!”榮祿也需要練練兵,同時把那些不鳥他的人處理一下,當然也是要出兵的。

“小王多謝天朝隆恩!”盧思勇之前管一個幫會還不錯,現在管一個國家早就心力憔悴了,自然巴不得什麼事都由榮祿來搞定。

盧思勇拜托榮祿的幕僚幫他起草了一份詔書,然後第一次像一個國王一樣向全國頒布了下去。不過盧思勇和榮祿都覺得這就是個形式,雅加達郊外五裏的村子都不鳥盧思勇,他的詔書也能有什麼實際作用。所以詔書頒布之後,榮祿便帶著一大群將佐開始商議作戰計劃。大夥兒分析著印尼土人的分布,研究著各地的地理情況,準備著如何先平爪哇再定蘇門答臘,然後袁世凱便帶著一臉奇怪的表情來了。

“軍門,南漢王詔書頒布之後,南漢各地駐防將軍和城尉聞令即動,對各地土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掃蕩,數日血戰,已大破多路土人,斬首二十餘萬。眼下爪哇各地的土人勢力,大部分已經被平等了下去,降服的土人超過了五百萬。”袁世凱實在難以想象之前處處告急的南漢地方政權,怎麼忽然好像吃錯了藥一樣,瞬間就猛了起來。

“這怎麼可能?”榮祿也傻眼了,這事太扯淡了。

“軍門,末將派人去查證了,情況的確屬實,也就是降服的土人數目可能會多一些。南漢王欣喜若狂,已經在安排慶功宴會了,還特意派人給您送了請柬過來。”袁世凱奉上了好像江湖拜帖一樣的請柬。

“這是怎麼回事啊?”榮祿對於慶功宴沒什麼興趣,他就想知道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