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笑話的誕生(2 / 2)

鹹豐的遺體在華麗異常的棺槨裏停著,盛大的葬禮在按部就班的舉辦著,但是不遠的地方,八大臣和兩宮太後的唇槍舌劍也一直沒有停歇。本來肅順不至於這麼被動,他可比西太後厲害多了,但是架不住他的豬隊友實在太坑。鹹豐生前一再強調不可以讓後宮幹政,但卻把大政的決定權都給了後宮,他自己精神分裂也就算了,可憐的肅順也被他連累了。“讚襄一切政務”這事,兩宮太後知根知底,他們如果拿這六個字說事,等於自己抽自己的嘴巴。必須得到印章的八大臣,隻能在談判中步步退讓,盡可能的減小損失。但是他們雞毛蒜皮掰扯到第三天的時候,杜翰忽然發現,這些天大家都忙著算賬了,他們忘了一件大事。

清沿明製,凡皇帝駕崩後,在沒有“恭上”廟號、諡號之前,為了區別於“今上”(新皇帝),統稱“大行皇帝”,皇太後皇後也是如此。而當大行皇帝初崩之時,皇太子還沒有正式登基,更沒有年號。但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一般等皇太子在大行皇帝的靈柩前即位之後,即稱之為“嗣皇帝”(意思大概和“準皇帝”差不多),其實嗣皇帝隻不過是接收了皇帝的權力,嚴格講起來其身份仍然隻是皇太子而已,因為此時他還沒有正式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但是這嗣皇帝靈前繼位這一步是不能少的,不然就等於沒有皇帝了。

不過這些天,八臣和兩宮太後一直在忙著談判,具體負責典禮儀製的禮部官員又大都在北京,所弄出了一個貽笑千古的笑話。八大臣既未在鹹豐皇帝駕崩的當天(也就是七月十七日)立即奉皇太子於柩前即位,卻從七月十七日鹹豐皇帝駕崩當日,就已經開始以“新皇帝”的身份下“上諭”,而且稱“朕”,晉封嫡母(鹹豐皇後鈕枯祿氏)和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為皇太後。從法理上講起來,由於八大臣的疏忽,在這三天裏,大清王朝應該是處於一個“沒有皇帝”的時段裏。

雖然想起來的時候,就已經晚了,但總比一直忘著強。談判隻能緊急叫停,大夥又忙活起了靈前繼位。鹹豐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內閣再頒“喜詔”,宣布皇太子載淳秉承大行皇帝遺命,即位為嗣皇帝。直到這一天,大清才算有了新的皇帝。

雖然隻是個禮法問題,但是肅順等人還是一身的冷然,他們太大意了。這事可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萬一載淳的那個皇叔想不開,直接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理由,自立為君,八大臣他們的麻煩可就大了。

有了這麼一個風波,在經過長達四天的談判以後,八大臣和兩宮終於達成了如下妥協:(一)奏章送呈皇太後禦覽;(二)凡“上諭”皆由八大臣擬定,皇太後批準後蓋章,文首蓋東太後的“禦賞”印,文末蓋西太後“同道堂”印,缺一不可;(三)任免高級官員,由八大臣提名,皇太後裁定;一般官員的任免,則仍由八大臣提名候選人,然後在皇太後的監督下,由小皇帝用類似“抓鬮”的辦法決定,先抓中者為正,後抓中者為副。雖然最後抓鬮這招有點扯淡,但這是小皇帝唯一能配合的方案了,不然六歲的孩子別說任免官吏了,字還認不全呢!

兩宮與顧命八臣的權力分配,就這樣暫時確定下來了。盡管這對雙方來說,都覺得很委屈,但事實上此時已經形成“垂簾與輔政”兼而有之的局麵。懿貴妃不僅要實惠,她還要麵子,她想坐到簾子後麵去。肅順死硬的堅守住了自己的底線,鹹豐不許後宮幹政,他是沒辦法了。但是麵子上他還是要守住的,兩宮幹政也隻能以小皇帝的名義,絕不能坐實了兩宮參與政治的合法性。

八大臣還於七月十七日大行皇帝駕崩當天,公布了一個由十人組成的 “恭理喪儀王大臣”名單,大體意思就相當於大行皇帝“的治喪委員會。上諭為“著派睿親王仁壽、豫親王義道、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大學士周祖培、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尚書全慶、陳孚恩、綿森、侍郎杜翰恭理喪儀。”這十個人中,肅順與杜翰兩人原是八大臣“一夥”的主幹,自不必說,仁壽、奕譞、綿森本來就在避暑山莊,也不必說。剩下義道、奕訢、周祖培、全慶、陳孚恩等五位都在北京“留守”。肅順又耍了個“花招”,除命屬於自己的“鐵杆粉絲”陳孚恩“星速前來行在”外,其餘四位均“著在京辦理一切事宜,無庸前赴行在”。

這個意思很明顯,就是不要恭親王奕訢已經恭親王一黨的人來承德,堅決不給奕欣在鹹豐靈前四處串聯的機會。但是無端阻止大行皇帝的親兄弟到哥哥靈柩前一抒痛喪手足之哀,畢竟是一件於情於理都很難講得過去的事情。八大臣又不能把鹹豐兄弟桌子底下那點事都給抖摟出來,隻能是肅順再背了一次跋扈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