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僧格林沁涼了(2 / 3)

八旗兵雖然大部分腐化墮落,但多少還有些可堪一用的精銳,可是八旗兵已經沒有統帥了。囂張跋扈又愛胡說八道的勝保,已經在三年前被朝廷賜死,國之柱石僧格林沁也在去年戰死在了山東,八旗上下已經找不到一個可以統帥軍馬的人了。唯一剩下的一個能統領八旗兵的人,正是朝廷現在最危險的敵人,旗人裏麵最大的叛徒果興阿。剩下的不是紈絝子弟,便是書生用兵,別說去對付八旗第一悍將果興阿,打個土匪都費勁。

雖然還可以調動南方的漢軍團練來北方支援,但這是最不得已的辦法,能不動還是不動的好。大清的江山早已經要靠漢人來守,現在再連八旗內亂都要靠漢人來平定,以後八旗子弟還怎麼在統治國家。所以旗人內亂,還得旗人自己想辦法,除非果興阿打回關內來,不然能不用漢軍團練,還是盡量不要用。關內的旗人是都不行了,眾人便把眼光投向了蒙古,準備找一個僧格林沁第二出來,結果這一看,眾人的心徹底的涼了。

果興阿吞並了哲裏木盟北四旗之後,迅速對當地做了漢化改革,並大量遷移移民開墾荒地,後來幹脆成立了雙遼省。北四旗除了部分牧區之外,其他的大批土地都很適合耕種,原本的蒙古牧民有的開始半耕半牧,有的幹脆就成了農民,畢竟放牧真的比種地辛苦。但是隨著北四旗的土地開墾,北滿州的農牧產品需求又沒了保障,大家都種地去了,哪裏還有人牧馬養牛,又需要羊毛、又需要肉奶的北滿州,隻能繼續向草原深處發展。

後續的發展並不是果興阿要攻城掠地,而是純資本和需求的推動,自然也就平和了許多,不再充斥著刀光劍影。因為隻是需求蒙古的農牧產品,並不想對當地進行有效的管製,所以也不用動槍炮,北滿州用上了威力巨大但又平和的武器--鐵路。鐵路開進草原,大家自由買賣,然後裝車運走,這是似乎和關內馬販子收馬的差別不大,但影響卻非常巨大。

火車是方便快捷的,滿洲人不用常年累月的在草原上晃蕩,他們隻需要用火車運來牧民們需要的鹽、茶、布匹,還有好漢們喜歡的烈酒,然後在車站附近擺攤銷售,很快就能聚來大量的牧民。三五回就會形成習慣,五六個月車站附近就會形成市場鎮甸,用不了多久,牧民們會主動的趕著牛羊馬匹來到集市。起初牧民還隻懂得交換,久而久之他們便知道,不一定非要換到東西,換回一些花花綠綠的紙票子也是一樣,這些紙票子比銀子還好,能夠換來他們沒想要的一切。

文明之間沒有孰優孰劣,但是有工業基礎支撐的文明往往有著更加優越的生活條件,而人類都是向往舒適的生活環境的。香煙、烈酒、火柴、肥皂、成衣、鞋襪、煤油燈、電燈、藥品,滿洲的工業製成品瘋狂的席卷了草原,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滿洲文明。牧民們也不願意生活在貧苦之中,他們漸漸想做大將軍的子民了,而不再是台吉的奴隸。

農牧產品在車站裝車,一天一夜便能運進北滿州腹地,專供長春的快車,甚至能讓大將軍在睡前喝到蒙古姑娘早上才擠出來的牛奶。電報通訊讓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商人們可以留在蒙古打理他們的商店,進貨出貨都可以用電報聯絡,用火車運輸,他們不用再兩頭奔波。常駐的人口增多,車站附近自然就形成了滿洲是村鎮,官員和警察等公務人員也隨之而來。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個車站串聯成了一張大網,當一個個基層行政組織完善之後,土地已經落到了大將軍的手中。

最靠近興安、雙遼兩省的錫林郭勒盟第一個淪陷,這裏物產豐饒,人民窮苦,又素來不受朝廷待見,正是北滿州發展的好方向。當牧民們忙於供應車站的需求,當蒙古少年進入鎮上的學堂,台吉們的命令便不如鎮長管用了。紮薩克郡王和輔國公們,沒有等果興阿派兵過來,他們主動交出了權利,換取了果興阿對他們的優待。當牧民們崇信大將軍的軍令,而不再聽從黃金家族的指令的時候,他們已經沒有了反抗的餘地,與其弄得灰頭土臉,不如有一個體麵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