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強藩聯盟(2 / 2)

在阪本龍馬和中岡慎太郎的反複奔走遊說下,慶應二年正月,長州重臣桂小五郎再次秘密潛入京都,在薩摩藩邸和西鄉隆盛會麵,簽署了共同進退的同盟協議。幕府對此秘密同盟懵然無知,他們隻看到了高杉晉作的“功山寺起義”,看到長州藩的割據傾向,於是決定發動第二次“征長戰爭”。

薩摩藩雖然這次不玩了,但是家茂將軍還是拚湊起了各藩聯軍十五萬之眾,分從山陰、山陽、瀨戶內海和北九州四個方向合圍長藩。幕府先鋒總大將是德川茂承,家茂將軍還親自離開江戶,坐鎮大阪城指揮戰鬥。幕府三萬陸軍從山陰方向走石州口,五萬陸軍從山陽方向走藝州口,兩萬水陸聯軍從長門南方登陸走大島口,另外主力五萬以北九州的小倉城為基地走九州口,目標直指長州重鎮下關和主城萩城。對比幕府的十五萬大軍,長州可戰之兵不過區區四千人而已。如果家茂將軍這次能夠一鼓蕩平長洲藩的話,日本的曆史進程,肯定會被徹底改寫,可惜長洲藩有一個不世出的奇才——大村益次郎。

四境戰爭打了不到兩個月,便因為家茂將軍因腳氣離世,而草草落下了帷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以四千克十五萬的長洲藩打贏了。這場戰爭徹底摧毀了幕府的權威,讓將軍的威望一落千丈,長洲藩也正式成為了不受幕府管束的割據雄藩。

長州之所以能夠在“四境戰爭”中取得勝利,原因是多方麵的,最主要在於幕府的腐朽、諸藩聯軍的裝備既差,配合度又不高,而長州則經過軍製改革,裝備精良,同時上下一心,士氣高漲。此外,薩摩以及英國對長州的暗中支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時英、法兩國爭奪對日本的控製權,英國認為幕府已經徹底腐朽,無法利用它來統治整個日本,因此轉而支持藩政開明,並且逐漸打開國門的薩摩、長州等藩,希望實現以天皇為中心的雄藩聯合體製——也就是阪本龍馬所設想的那一套。而法國看到英國這種態度,反倒加強了支持幕府的力度。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人摻和,長州未必能夠輕鬆打贏“四境戰爭”,而如果法國人不在其中攪事,大概高杉晉作在戰勝後會趁勝追擊,直取京都去也。

隨著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和孝明天皇的離世,公武合體最後的一點點希望也泯滅了,倒幕便成了日本最重要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