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崇厚(2 / 2)

天津知府張光藻多次發布公告安民,對散布謠言者嚴查嚴辦。同時召集那些惹禍的水火會首領,商界巨賈、士子名流召開座談會,會上他對天發誓說,洋人那裏好辦,打死了人隻要賠些銀兩就能應付過去,不用擔心。況且這件事屬於突發事件,沒有預謀也沒有主謀,你們各位就不必擔心自家的安危。殺人放火的是那些混混,我絕不向你們追究,你們該幹嘛還幹嘛,沒事的!他還說洋人來咱這,主要為了做生意賺錢,所以你們大家要注意保護其他國家的洋行,也別再跟教堂、教民為難了。這樣如果法國人跟咱們過不去,其他洋人也會替咱們做主的。即使法國人不依不饒,你們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我會帶你們去跟他們拚命。最後他還說,記住嘍,你們想到的事兒,本老爺會替你們想到的,你們沒有想到的事兒,本老爺也會替你們想到的,你們就等聽信吧!

有了知府大老爺拍胸脯,水火會和各方麵的人物,也就都安靜了下來,等待著這件事的結論,他們真的以為沒事了。但是事情哪裏會這麼容易過去,張光藻剛剛忽悠完他們,洋人就已經找上門來了。法國公使羅淑亞聯合英、美、俄、德、比、西等七國公使照會清政府強烈抗議,要求徹查此案,嚴懲肇事者,並設法保護各地洋人及貨產。

天津教案一出,全國沸騰,主要是那些士大夫們,全都主張與法國人硬碰硬。因為天津教案的緣由就是謠傳教堂用孩子作藥引子,不管是真是假,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那幫讀書人抓住這個借口大做文章。此時北京的紫禁城裏也吵作一團,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反對抑民奉外,另一派則主張妥協議和。然後這萬機重擔便被扔向了崇厚,你崇厚是三口通商大臣,天津是你管的地方,你不擔待誰擔待,可惜崇厚真的擔待不起。

苦思冥想之後,崇厚來了一招金蟬脫殼,說成是拉人墊背也可以。崇厚給總理衙門寫了一份報告,交代事變原委經過,同時說明自己的尷尬之處,雖身為欽差處理外交,但軍權在直隸總督手中,行政權在道台、知府、知縣那裏,因此“負責管理通商事務,並無維持治安之責”,必須請直隸一把手曾國藩來主持大局。天津歸屬直隸,崇厚拉直隸總督來墊背,也算是應有之意。而且眼前的直隸總督曾國藩,可是舉國仰望的人物,把這尊大佛請來,絕對可以很好的掩護崇厚。雖然天津就是個大坑,拉曾國藩來非常的不厚道,但急於自救的崇厚也顧及不了這麼多了。而且曾國藩年事已高,崇厚身為滿洲親貴,也不怕這位曾剃頭過後找自己報複。

恭親王要是心領神會,同時他也知道崇厚根本擺不平,必須得有強力人物過去天津,所以隔天便命“曾國藩著前赴天津查辦案件”。於是崇厚身上的擔子,立時便輕了一半,但是自救行動還得繼續。緊接著,崇厚又上折請求朝廷治罪。然而這篇折子的內容卻著實巧妙,對於己之罪狀,崇厚僅用“有負天恩”四字帶過,而其餘幾位當地官員,下筆不可謂不狠,“天津道周家勳有表率之責,能先事豫防,天津府知府張光藻、天津縣知縣劉傑,於辦理拐案,操之過急,以致民情浮動,聚眾滋事,均屬咎無可辭”。按責任之輕重,“相應請旨將奴才治罪,天津府、道、縣分別嚴議革職”。說白了,自己應當挨個行政處分,周、張、劉三人則必須丟掉飯碗。

對於崇厚的請求,恭王諸人再度順水推舟,“著曾國藩會同崇厚,徹底根究,秉公辦理。毋稍偏徇。尋吏部議、崇厚應降一級留任”。所謂懲罰,不過輕降一級而已。所謂留任,實為重用,隻要案件處理得不太糟糕,崇厚便可安全著陸。崇厚固然是以鄰為壑了,但其實也是沒辦法,洋人已經咬住了周、張、劉三人,照會裏便要求嚴懲他們三個,到是崇厚人緣不錯,沒人找他的麻煩。

而曾國藩可是倒了血黴,這爛事他是怎麼也躲不開了,年老多病的曾侯爺,隻能抱著必死的決心奔赴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