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以兩個月的時間消化了山西戰果之後,以更熟悉陸戰的米樂代替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也增至一萬六千人,開始北進侵犯北寧。清軍在北寧一帶駐軍足有四十個營,可惜他們和滇軍、桂軍一樣,互不協調,陣形淩亂,連個能指揮的人都沒有。中正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法軍來攻,北寧一日便告失守。十二月初三,太原失陷。中正九年元月十七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大清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二月初,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
前線的敗報傳回之後,北京、長春一片嘩然,暴跳如雷的果興阿差點命中華帝國軍直接入越參戰,皮潤民和鄒德歸用國際形勢等問題勸了好半天才把果興阿給攔了下來。長春都已經是山風滿樓,北京就更不太平了,朝野震動、彈章滿天飛,清流們都快把奕欣為首的樞廷給罵死了。慈禧帶著光緒小皇帝召開了大朝會,宣達了自己對這次敗績的處分,上諭下達之後,大家都不提越南戰敗的事了,因為這上諭比越南戰敗還刺激。
慈禧在奕譞等鷹派的支持下,以萎靡因循的罪名,把以恭親王奕欣為首的軍機處一體革除。奕欣被停了親王雙俸,還得家居養疾,他的鐵杆寶鋆則原品休致,徹底離開了朝堂。李鴻藻、景廉兩人被降二級調用,挑簾子的翁同龢則革職留任,退出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接替奕欣的是禮親王世鐸,以及他的班底,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工部侍郎孫毓汶則成了新的挑簾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則成了慶郡王奕劻的地盤。而且慈禧還補充了一道旨意,命世鐸主持軍機處,慶郡王奕劻主持總理衙門,並命遇有重大事件,先與醇親王商辦。奕譞為幼帝生父,照例不能主持朝政,但有\"商辦\"之名,實際隱操樞府大權,大清的朝政徹底落入了鷹派的手裏。新軍機處的組成人員,在識見、威望、能力和人品上,與原軍機處相比,相差甚遠。他們是一些不諳國際事務、不懂國內政情的官僚,除了瞎嚷嚷基本什麼也幹不成。
“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聽了上諭的欒玉,直接給出了一個很中肯的評價。
奕欣默默的令旨,然後帶著寶鋆默默的離開了。一貫是炮仗脾氣的寶鋆,這次也難得的沒有暴跳,而是默默的跟著奕欣,一句話都沒有多說。寶鋆在背後看著奕欣,忽然發現這個他熟識的人,在經曆了二十餘年的風雨之後,真的變老了。
“文博川若在,朝廷豈會是這個樣子?”出了隆宗門之後,奕欣回頭看了一眼宮闕,然後喃喃的說了一句。
奕欣的智囊文祥,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三年了,即便是長春高超的醫術,也沒能為大清留下這個中流砥柱。文祥病逝後,慈禧便將同治皇帝的老師李鴻藻安插進了總理衙門。李鴻藻是倭仁一類的人物,能唱出調門很高的政治高音,但基本不幹事,隻管挑刺,做監工。曾經團結一心的總理衙門,從此派係林立,隻在表麵上維持著一團和睦。在這之後,無論軍事、經濟、人才建設等任何改革,都無不遭遇重重阻力,打橫炮的、使絆子的,弄得奕欣也是心灰意冷。
慈禧這次搞大換血,是提前五天便開始動作的。她先是以祭掃皇陵為名,把奕欣給打發出了北京,然後便頻頻召見奕譞確定新班底的成員。以奕欣二十多年執掌最高權力的苦心經營,他必然也能及時掌握這些異動情報。如果說這次易換樞廷,是慈禧太後發動的不流血政變,那奕欣絕對是心照不宣、並且默契配合地“被政變”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中國數千年的曆史早已證明,一個執政者、尤其是改革者,如果沒有足夠的權威資源作保障,他的改革是難以推進的。而奕欣所能掌握的權威資源,並非完全自主,在很大程度上還必須取決於他和慈禧太後之間的權力平衡。大權旁落,除了作為減震器外,還能做什麼呢?
隨著奕欣地位的不斷下降,他也日益成為一個大管家而已,平衡著上、下,平衡著左、右。如今奕欣終於累了,他要去歇歇了,他竭盡一切維護的朝廷,已經不需要他了。慈禧也終於成功了,她窮盡二十年之功,終於熬死了慈安,把攬權的奕欣換成了聽話的奕譞,慈禧太後終於成為了大清唯一的主人。
“他們還能幹點正事嗎?用戰事當作權利鬥爭的籌碼,他們也太沒正事了!”長春的果興阿,在看明白了一切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