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開戰的時候,歐洲人似乎嗅到了戰爭的味道,可是因為英、法、俄三大國在東方的遠征,這種味道很快消散了。英法聯軍在東南亞的一再失敗,俄羅斯在遠東動輒數十萬人被殲滅的大潰敗,把所有歐洲人驚疑的目光都引到了東方,好似那條東方巨龍馬上就要殺到他們的眼前。
所有歐洲人都看著戰火連天的亞洲,從沒有人想過戰爭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然而一切就是那麼突然,英法的主力艦隊一走,德奧便急匆匆的對俄宣戰了,好在他們隻是靜坐,並沒有真的開火。可是大家的心剛剛放下來,在東方又遭到重創的俄羅斯,又突然調轉了槍口,熱火朝天的和德奧幹了起來。整個東亞都在忙著包餃子過春節的時候,毛熊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外強中幹,多條防線被德軍突破,戰火已經進入了俄羅斯境內。
俾斯麥和英法高層達成的某些默契被打破了,英法絕不能容忍德國消除後顧之憂,所有人都知道戰爭即將來臨。幾乎是一夜之間,除了遙遠北方的丹麥、挪威等國家,整個歐洲都是全副武裝。義務兵製度將所有年輕人都拉入了戰爭,民族主義也讓大家都熱血沸騰,大夥兒都視對方為仇敵,認為一切都是對方的錯。俾斯麥還想通過外交斡旋,再拖延英法一段時間,可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中正十二年元月十三日,三十萬英國遠征軍渡過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境內,德法邊境正式開戰。
自從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為了阻止德國統一主動出擊折戟色當之後,法國的戰略方針便出現了巨大的問題。德意誌第二帝國建立之後,為了消除未來的法國軍事威脅,吞並了法國工業重地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從而很大程度的從軍事與經濟上削弱了法國。法國的應對措施則有些缺心眼,法國沿著一百五十英裏長的法德邊界,以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係列堡壘。東南從瑞士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迎接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裏,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德軍的火力情況,自然比不了滿洲軍,棱堡也就是一種難以克服的障礙了。但是法國人這一手卻一點也不高明,反而是非常的缺心眼。這些堡壘不但成了阻擊德軍的屏障,也成了法軍雄起的屏障。法軍等於從戰略上,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守的位置上,放棄了主動出擊的打算。法國的想法是借著防線消耗德軍,然後在借力英俄防守反擊,曾經製霸歐羅巴的法蘭西其實心裏已經認慫了。中國人修長城是為了對付遊擊隊,法國人修堡壘,則隻能是安慰自己,更何況長城的效果都不好,法國人的堡壘就更扯了。
果不其然,法軍主動出擊在法德邊境小比劃了一下之後,法軍便宣告失利,全部龜縮回了堅固的堡壘中。德軍則打出了一係列非常漂亮的反攻,他們先是以十個師的兵力,配合奧匈軍拖住了疲憊不堪的俄軍,然後快速集中七十餘個師,全力向法國發起了進攻。德軍主力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試圖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
德軍猝然出擊,且兵力雄厚,英法比三國軍隊節節敗退,完全招架不住,一路退到了法國北部的馬恩河一帶。德軍乘勝追擊,一路跟到了馬恩河,準備徹底殲滅英法聯軍主力,聲勢浩大的馬恩戰役就此爆發。雙方投入了超過兩百萬兵力,廝殺十餘日,各自損兵二十餘萬,才算是告一段落。德軍的攻勢被英法聯軍挫敗,但主力尚存仍有餘力,英法聯軍也隻是暫時穩住了防線,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東線卻出現了重大的問題。
中正十二年三月初八,馬恩河戰役剛剛結束,東線的俄軍突然得到了六十餘萬生力軍的補充,開始了大舉反攻。擁有六百萬常備軍的俄國人,在戰線上多一些兵力出來,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這次趕來增援的六十萬部隊卻大不一樣。他們不僅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戰術戰法非常另類,遠非一般的俄軍精銳可比。奧匈軍碰上這樣的硬茬子,瞬間便給打了個落花流水。素來強悍的德軍,在他們麵前也沒有好果子吃,節節敗退,而且差點被人家給分割包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