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和奕欣婉轉的向果興阿表達了,朝臣希望可以借鑒英法模式改革的想法,果興阿很痛快的就表示了支持。歐洲的英法模式,其實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憲政模式,而滿洲模式則並不成熟,果興阿抄襲了許多模式難免有不兼容的地方。長春其實也摸著石頭過河,自己還在修補完善。北京若是能借鑒英法模式,不但可以讓政治體製多樣化,也可以探索另外一條不同的道路出來,果興阿當然是支持的。
大清這次改革,基礎還是頗為堅實的。自從清軍不敵朝越之後,民間便出現了許多維新派人士,他們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製造輿論。所謂的維新變法,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朝野內外都知道大清必須變一變了。民間輿論的反應非常積極,上海有《時務報》,天津則有嚴複主編的《國聞報》,一南一北皆為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學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成了強學會,創辦了《中外紀聞》。後兩者影響有限,但卻讓主辦者聲名鵲起,從小有才名變成了時尚先鋒。
翁同龢、文廷式等中樞重臣,組織了大批在京官員,發起了聲勢浩大的上書,直奏光緒皇帝要求變法圖強。在京的應試舉子,也順應時政潮流,玩了一把公車上書。果興阿喃喃提起的康有為、梁啟超也組織了一幫人,可是規模實在太小,一共才三十來個人,還都沒啥影響力,聚會了一場,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慈禧、光緒、奕欣等大清統治者已經定計,又有中樞翁同龢,地方張之洞等大臣上書,變法運動自然轟轟烈烈的展開了。光緒皇帝意氣風發的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而且動作非常的巨大,光緒先後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猛烈的要求除舊布新。變法的內容包括,文教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社會改革、政治改革等一係列的措施,慈禧別的都不太懂,覺得有點道理便也沒幹涉,可是這個政治改革卻有點膩膩歪歪的感覺。
光緒的政治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是開放言路,二是精簡機構,三是任用新人,四是開懋勤殿。第二條精簡機構,完全就是老生常談,變不變法朝廷也是常年念叨這事。第一條除了開發報禁之外,也毫無新意,武則天都幹過讓老百姓上書的事。第三條和第四條,就是慈禧最不順眼的地方了。這個任用新人,沒有絲毫的邏輯性可言,現任堂官並無過失,憑什麼給新人讓位。而且這些新人是以什麼標準選拔出來的呢!憑什麼判斷他們就比老人強,憑皇帝看他們順眼嗎?仿效康熙、乾隆朝舊製,重開"懋勤殿",更是觸及了許多人的底線。這是什麼意思,廢除軍機處嗎?懋勤殿內大臣,全是光緒的私人,當朝的重臣又該怎麼辦。懋勤殿成了帝國的中樞,光緒這是要洗牌奪權啊!
“康有為其人如何?”無關痛癢的前兩條,慈禧都同意了,人用新人也給光緒開了個口子,不過重開懋勤殿則被慈禧給攔了下來。慈禧還是對乖寶寶一樣的光緒寄予希望的,所以並沒有什麼大動作,不過對於民間輿論中頗為搶眼的康有為有點上心,果興阿的喃喃自語,慈禧還是記得的。
“南海康某,不過一妄人耳!康某早年曾在京中某禦史幕中,於今上親政之際,代擬恭請太後繼續垂簾一折,言詞極為偏頗,禦史因此革職。康某流落京中,致書於京中顯貴多人,言多阿諛,然因才不過秀才之資,且氣節全無,並不見用。其返鄉後,連做《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等二書,於新學上頗有見地。劉坤一、張之洞等均慕名見之,然其談誇誇實無才幹,其自撰之書仍有不能自解之處,諸公皆厭棄之。後詳查方知,康某所做之書,具為剽竊自廣州廖平,並非康某之才學。江南諸公早有斷言,南海康某才具全無,品性低劣,唯善虛言蠱惑自彰其能,不過一妄人而已!”康有為最近在京裏名氣也很大,李鴻章還真就特意了解過其人其事,然後隻能送給南海康某一個大白眼,這孫子就是一個剽竊別人學說的大忽悠。
“皇帝變法的綱領多非重臣提議,且手法頗為激烈,莫不是出自此人手筆?”慈禧對這些後輩晚生放心了一些,不過也怕光緒跟著這些狂熱青年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