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胡鬧(1 / 2)

慈禧不知道為什麼光緒要親手幹掉自己的老師,光緒卻是很清楚,他的老師翁同龢已經落伍了,而且成為了他掌權維新的阻礙,所以他不得不忍痛割愛。自從變法這個事提上日程,年輕的光緒皇帝已經接觸到了許多的新鮮事物,翁同龢的諄諄教誨,他已經停不下去了。如果陪著自己長大的老師隻是嘮叨點,光緒或許還能忍耐,可是當老師阻擋了自己的步伐,違拗了自己的意誌,光緒皇帝可就不客氣了。

光緒師生間的矛盾也不是一兩天了,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漸漸累積成了不可挽回的決裂。帝黨提出師法歐洲的構想之後,光緒皇帝便開始禮遇殘存的歐洲各國使節,但是翁同龢卻有不同的意見,然後尷尬事便出現了。光緒想要在乾清宮接見歐洲使臣,翁同龢反對。光緒批準歐洲使臣的車馬可以直入禁門,翁同龢反對。意大利使臣訪問北京,光緒準備在毓慶宮接見,同時批準其乘轎進入東華門,翁同龢仍然反對。光緒徹底瘋了,你翁同龢怎麼什麼都反對,慈禧親爸爸都沒這麼對歸我。逆反期有些延後的光緒,異常憤怒,第一次與自己的老師大吵了一架。

光緒和翁同龢徹底鬧掰,到不是因為這些雞零狗碎的事情,而是因為一個人——康有為。康有為在民間頗有聲望,號稱是南海大儒,變法治世的能人,所以光緒很想見見這位大神,然而翁同龢依舊是不同意。翁同龢是變法的主力之一,他怎麼不可能沒聽到康有為的名聲,因為支持過康有為的強學會,他更是全麵的了解過這個欺世盜名的大忽悠,他生怕年輕的光緒讓康大忽悠給蒙了,所以直接不同意光緒召見康有為。

光緒與翁同龢爭了幾次之後,還是退了一步,他準備召見康有為的同鄉張蔭垣。據說此人眼界開闊,支持維新變法,而且非常了解康有為的觀點。光緒皇帝讓翁同龢引薦此人,可是翁同龢依舊不肯,長時間的和光緒頂起了牛。翁同龢是帝黨中為數不多,掌握過實權的人,他非常清楚所謂的康黨是幫什麼人,他很不想光緒受他們影響,把整個變法給搞跑偏了。然而光緒不懂這些,他就看見老師不聽話,老師硬扛著自己的命令不執行。

師徒兩人對頂了一段時間之後,光緒還是要召見康有為、張元濟、黃遵憲、譚嗣同等人,但是翁同龢依舊主張“宜稍緩”。光緒這次說什麼也忍不了了,直接和老師扯火了,兩人在養心殿大吵了一架。當慣了老師的翁同龢也沒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還是像教育學生一樣和光緒硬來,兩人聲音越來越高,嚇得殿外的太監跪了一地。最後光緒忍無可忍,直接罷黜了自己的老師,帝黨唯一一個能真正執行變法的人。

心灰意冷的翁同龢回家涼快去了,光緒馬上便如願見到了康有為、張元濟、黃遵憲、譚嗣同等人,不過這個結果卻和他想象中有很大的差別。譚嗣同等人到還好,已經被稱為聖人的康有為,卻讓光緒大有聞名不如見麵之感。康有為長的還算周正,可是神態間總有一種讓人看著就像揍他的感覺。而且光緒和康大聖人幾乎無法交流,康大聖人的普通話非常差,有著非常濃重的廣東口音。廣州話共有九音,相比普通話的四音更顯古色古香,音韻動聽,可是對於北方人來說隻有一個觀感,那就是聽不懂。康有為磕磕巴巴的說了十幾分鍾,光緒聽懂的卻連一句整話都湊不出來,寄予厚望的一場會談也隻能草草收場。

光緒雖然沒聽懂康有為說啥,但還是很重視這個康大聖人,破格給了他一個工部主事、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的職位,並許其專折奏事。康有為一個白丁,直接破格提拔到這種程度,也很不錯了,但是康有為非常的不滿意。康有為自覺得孔子之後便是他了,他這麼大個聖人,直接執掌天下大權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區區一個六品官實在是太小了。好在變法剛剛開始,康有為也不急於一時。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變法開始之後,光緒時常會看看張之洞的著作《勸學篇》,他對這本書的印象非常好。朝臣中也頗有議論,許多人都建議召張之洞進京主持變法。不過思慮良久之後,光緒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張之洞是一代名臣,主持地方實務多年,的確是一個主持變法的好人選,但是張之洞的方略,光緒並不喜歡。張老爺子的方法太慢了,什麼事都要漸變,要徐徐圖之,若是這麼搞,變法什麼時候才能有個成果啊!還是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的觀點好一些,起碼見效更快,兩年全麵複興,三年高超滿洲。光緒對於叫果興阿舅舅這個事,其實心裏還是很不舒服的,他很想剪除藩鎮,再次讓大清真正的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