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大局謀劃(1 / 2)

“聖上。”文彥博欲言又止。

“相國有什麼說什麼就是了。”趙頊好笑,堂堂宰相說起話來如小女子狀。

“微臣一直琢磨著三件事情,卻不得其法。希望聖上多加注意。”文彥博開始嚴肅起來。

“相國請講,朕定當三思而後行。”趙頊見文彥博一臉的嚴肅,也坐直了身子。

“交子都隻是紙張做的,本身並不值錢,又不能兌換金銀銅錢,微臣擔心百姓會一時無法接受。對外輸出,多用銅錢結算,采用交子後,與中國貿易的諸國恐怕一時也難於接受。微臣認為,除了要為交子擔保之外,還得多多地儲備金銀。”文彥博並不看好紙張製造的交子。

“嗯,這件事,宰相與兩大執政商量,金銀儲備的問題就交給錢部來解決吧。”趙頊心裏也擔心與金銀銅錢脫鉤的交子無法推廣。

“禁軍改成龍衛軍之後,聖上從龍衛軍抽調將佐分赴各地編練各軍。各軍原來的將領又如何安排,總不能全部撤職吧?”文彥博知道趙頊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要編練各軍,重要的是要控製各軍。

“令所有將領保留軍職,保留俸祿,前往上海府。朕要在上海府建一座官家學院,由朕親自做山長,重新對各軍將佐進行訓練。”趙頊決定把各軍將領回爐重造。

“聖上要在各軍訓練騎兵團,所需戰馬極多。恐怕一時難於購置。況且無論是培育戰馬還是訓練騎兵,用費都是步軍的二十多倍。”文彥博為難地說道。

文彥博,字寬夫,時年六十二歲。仁宗朝時就提出裁兵八萬的主張,並得到推行。擔任殿中侍禦史時,曾成功抵禦西夏的入侵。出將入相五十年,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有大城府大韜略的人物。

趙頊之所以選他為相,就是因為他是一個知兵之人,又是一個現實而務實的人。曆史上出於國庫空虛的考慮,文彥博推薦並支持王安石變法,待王安石的變法弊端百出的時候,又果斷地反對變法。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他都看得很清楚。

“朕在李家馬場聽李大指導說過這個問題。他說過大宋並非缺馬,而是缺少騎士。牧馬監不是把所有的馬場全部出售給商人了嗎?朕也讓李大指導派出李家馬場精通養馬的家丁,主持競標馬場事宜。如果有百姓家飼養戰馬,可免一半賦稅。”趙頊無奈地說道。

想起大宋牧馬監有大小五十多處馬場,可是每年能培育的戰馬不過千匹,馬政崩壞如此,說出去就是個笑話。

雖說大宋現在是人多地少,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壓力大,大量的草地被強占開辟成了農田,飼養戰馬和打造騎兵的費用十分昂貴。不過,趙頊明白,大宋必須有一支強大的騎兵。

在漢唐之時,華夏騎兵縱橫,轉戰萬裏。漢武帝擊破匈奴,每年出動的精銳騎兵都有十萬,出動的戰馬達三十萬匹。衛青、霍去病就是率領這樣一支騎兵,深入大漠,將匈奴打得元氣大傷。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豪言,也隻有一支龐大的精銳騎兵才能兌現!唐朝時,戰馬就更多了,唐朝官府擁有的駿馬就超過了七十萬匹。加上民間所養戰馬,大唐可以一次出動百萬匹戰馬,五十萬精銳騎兵參與大戰。

正是如此,唐太宗才能擁有天可汗的稱號。如若我大宋有如此多的精銳騎兵,北遼西夏不過是跳梁小醜。

“要解決人地矛盾,隻有開發湖廣、開發流求了。糧食產量上去了,才有餘糧大量飼養戰馬。可惜本朝把出良馬的地方都丟光了,河套之地,大漠草原都在契丹人手裏,甘涼一帶又在西夏人手裏。朕遲早要奪回來!”趙頊站起,既無奈,又不斷給自己打氣。

“聖上,不可妄動兵戈!變法之時,西夏契丹要多加籠絡才是。現在,西夏邊境爭端不斷,國內變法沸沸揚揚。微臣擔心契丹要趁火打劫一番。牧馬監現在由養馬變成了監督商人們養馬,他日我大宋一樣可以養出百萬戰馬。”文彥博捏了一把汗,現在大臣們最怕的就是趙頊興兵。

“朕也知曉。朕即將前往上海府,主持開發流求和湖廣。這大宋江山就托付給相國了,王執政性格執拗,司馬執政性格秉直,希望相國多多優容他們。”趙頊拱手說道。

“王安石、司馬光,兩人都是百年一出的大才,聖上放心。”文彥博也起身拱手還禮。

原來見趙頊隻看重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一班元老大臣還有微詞,因為兩人有執政之才,卻無宰相之度。趙頊最終還是選擇用文彥博為相,卻是隨了一班元老大臣的心願。推薦文彥博為相的正是原來的三個宰相韓琦、富弼、曾公亮。

“聖上請看。”文彥博拿出一副地圖說道:“這是漢朝初期的版圖,還沒有大宋大。在南邊,五嶺以南的地方屬於百越(現在的廣東、廣西、福建、越南、海南島),雖名為漢朝之地,卻是地方勢力割據,對漢朝沒有什麼助益。在西邊,就是河西之地,這裏盛產良馬不假,可是直到漢武帝登基之初,這裏屬於匈奴,不是漢朝的土地。這裏是河套之地,是有名的戰馬產地,位於陰山之南,氣候溫和,土肥水美草青,是匈奴向往的牧場。這裏所產的之馬很多,很神駿,是匈奴在漠南的主要產馬之地,若是落在匈奴手裏,危害甚大。正是因為如此,秦始皇在統一華夏後,命令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出擊匈奴,大破匈奴,奪取了河套之地。秦末之際,天下大亂,匈奴的冒頓單於乘機重踞河套之地,如此一來,最好的產馬之地,又不在漢朝手裏了。這裏是漠南草原,包括現在的燕雲十六州之地,都是在匈奴人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