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成敗得失(1 / 2)

趙頊頭疼得厲害,什麼事情都不願多想。如果按他的意思,這次南征事實上是很失敗的,因為這場戰事沒有彰顯大宋的武功,也沒有展示他這個皇帝的武力。政事堂竟然不經過他便同意和交趾議和,雖說符合政事堂運轉的法律程序,但他這個皇帝原定的戰略意圖就這樣被打破了。

本來趙頊要率領這兩萬遠征軍將這場戰事一直打下去,用五萬套裝備招募一支仆從軍,從而徹底征服交趾,征服占城,甚至征服真臘,然後在重要據點移民屯軍,完全控製南洋的海上絲綢之路。

可是,王安石給他遞來了私人奏本,變法遭遇巨大阻力。自趙頊離開汴京之後,司馬光與文彥博兩人排斥王安石,王安石手中幾乎無權。新法推行緩慢,人浮於事,隻有一個新法名頭,到了具體的推行已經完全變了質。新法推行矛盾重重,士大夫安逸腐化,大多詩才了得,卻缺乏行政才幹,不願擔責任事。而各地禁軍驕橫,不服從新到將領的整編。即便汴京的龍衛軍也有開始不聽調遣,不圖立功,但要賞賜。

更可怕的是兩宮太後日益對新法不滿,各地官吏豪強地主商人大多反對變法,政事堂守舊大臣可能正在密謀架空趙頊,甚至慫恿曹太後廢帝。朝廷借貸商盟的錢款越來越多,除了利錢之外,概不歸還。商盟櫃坊內部矛盾很大,外部又麵臨其它商人同行的衝擊,商盟麵臨瓦解的趨勢。

而由於開發湖廣地區遭遇地主抵製,豪強地主聯合西南夷諸蠻策劃反叛。軍部不得不急調郭逵回師,震懾西南。軍部尚書熊本與兵部尚書王韶,在政事堂提名上京內閣群輔章惇為西南招討使,欲調兵平定西南。遭到文彥博與司馬光反對,熊本被政事堂貶回西軍原職,龍衛軍新任將領在麵臨清洗。

朝堂如此,而遠征軍也是如此。以李常為首的文職將領和以肖一遠為首的武職將領不和,遠征軍征討麵臨諸多掣肘,趙頊有苦難言。

天色漸漸的暗了下來,趙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占城王宮靜得可怕。占城日夜溫差很大,白天熱死人,晚上凍死人。李向安悄悄地為趙頊蓋好被褥,歎息一聲。高太後,他原來的主子,給他來信,意在籠絡他。信裏透漏著兩宮欲立趙顥為帝的跡象,可又怕趙頊反撲。於是便想從趙頊身邊的李向安開始,徹底孤立趙頊。

李向安也不知道怎麼辦了。高太後對他有恩,他是因為高太後的寵信才一步步爬上了今天這個位置的。可是趙頊也將他視為親人一般,多委予重任。在變法上,李向安是向著趙頊的。常年跟在趙頊身邊,趙頊的努力,他也看在眼裏。趙頊的努力與那般奢侈腐化的宗室官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可是,趙頊能贏嗎?這個時候,是萬萬不可站錯隊的!從感覺上,李向安認為趙頊能贏,因為趙頊的努力。然而,從形勢上,趙頊即便是皇帝,其力量也太單薄了。

········

“小的奉勸李總督,凡是要知權變,不要輕易忤逆聖上。這次要不是政事堂的軍報突然到了,小的也不敢保證能夠救下李總督。”李向安看著前來謝恩的李常,勸說道。

“是,是。中貴人救命之恩,李常會轉述政事堂的。”李常這是要讓李向安看清形勢。

“哼。你最好轉述政事堂,聖上尚未還朝,不要輕舉妄動。到時候不要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李向安厭惡地說道。

“難道,聖上想借契丹之兵是真的?”李常吃驚地說道。李常,甚至政事堂的一班士大夫都十分擔心趙頊可能會向契丹借兵平叛,那大宋就真的亡國不遠了。

“李總督慎言。好自為之。那個李長生的事情,李總督做好就是了。”說完,李向安轉身便走。

“哼。趙頊用宦官是取敗之道。宦官太囂張了。以後有你們好看的。”李常心裏怒道。

“聖上睡了?”肖一遠匆匆而來。

雖然與李常矛盾很大,但是他不敢放在表麵上。況且司馬光給他來信,讓他支持李常。肖一遠也矛盾了,朝堂上風雲劇變,他不得不擔心起來。

“嗯。肖安撫使,那個李長生呢?讓他立刻帶路,我們要取秘倉。若能取得秘倉,這次遠征可謂大勝。”李常死裏逃生,心裏正高興著。

雖然李常並不支持趙頊變法,但是對趙頊的軍製改革卻是十分歡喜。有了這個教習製度,以後便不怕控製不了那些個武夫。

除了教習製度,還有政事堂製度,士大夫都歡喜得緊。現在,四大學府已經建立了起來,政事堂五年一屆,到時候四大學府選舉,就是王安石那一班人趕出朝堂之時。即便是新帝即位,沒有軍隊士兵支持,政事堂哪裏還有他說話的地方?

“是。”肖一遠回答道。其實肖一遠心裏很不滿,總督與安撫使是平職,但是這個李常始終以為文職高半級一般,說起話來好像下命令。隻是,司馬光是他的恩師,司馬光承諾,若是他支持李常,回朝之後,調他入政事堂任職軍部尚書。擔任軍部尚書,可以說是入相了,這個誘惑對他來說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