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宋弱根源(1 / 3)

“這是豬肉。豬雜食易養,比起羊來說,要更容易飼養,所得肉食比羊肉也多。關鍵口感很好,沒有羊騷味。”趙頊笑嗬嗬地解釋道。

在宋朝,大部分人是不吃豬肉的,豬肉幾乎賣不出去。後來蘇軾被貶,遇到一個賣不出豬肉為生計發愁的老婆婆,見她可憐,便寫了一首詩,推銷豬肉,才讓豬肉的名氣上來了。後世的東坡肉,名氣那是大得不得了!

“嗯,看來要鼓勵百姓養豬。養羊實在是太浪費草場了。大宋缺戰馬,用草場養馬才是正理。”王安石思索道。

宋朝缺戰馬,不是因為沒有草場,不是因為沒有戰馬產地,而是馬政不得法,供養騎兵的費用太高。不供養騎兵,自然也就不需要大量的戰馬了。從而更加使得馬政敗壞,最後連少數的騎兵都沒有戰馬使用,不得不依賴進口。而大宋大量的草場卻全部用來養羊了。宋仁宗喜歡吃羊肉,為了供應皇宮的羊肉所需,便有大量養馬場變成了養羊場。說起來,宋朝還真是矛盾。

“先生以為,該如何部署?朕要組建一支龐大的遠航商隊,財力上是否周轉得上來?”想到明朝時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趙頊也沒有心思再談及豬肉羊肉,而是在為泉州之行能否實現擔憂了。

“聖上,不可,出動一萬海衛軍護航的龐大商隊,萬裏迢迢,實在太耗錢糧了,聖上慎重。”王安石連忙說道。

“嗯,朕再考慮考慮。興修水利馳道,有什麼章程嗎?”趙頊希望能找到方法,擠出一點錢糧來供他組建軍隊商船遠航。

“新法之所以不能穩固下來,之所以會遭到反對,原因在於百姓無所得。大宋之富,曆朝罕見,大宋之貧,曆朝罕見。富者,大宋也!貧者,朝廷也!百姓也!民富,則國富。百姓安居樂業,大宋才能國祚延綿!”王安石這是指責趙頊支持商人,采取劫貧濟富的發展方式。

“這是宋朝版的國富論嗎?”趙頊心想。因為王安石指出了大宋的根源問題在於貧富差距太大。百姓普遍貧困,商人地主則富得流油。但百姓才是大宋的賦稅根源,由而,朝廷也就國庫空虛了。

“先生以為,該如何挽救這樣敗勢?”趙頊焦急地說道。

趙頊被王安石弄得心急了,王安石隻說理論,不說具體的方法。

“聖上應該知道才是,不然,為何大力發行交子,支持商盟櫃枋?”王安石反問道。

“哦,這話怎麼講?朕怎麼就不明白?”趙頊絞盡腦汁,也沒有明白王安石的話,疑問道。

“聖上深謀遠慮,微臣不及也!當時,聖上勸微臣在野推行變法,組建商盟,發行交子,設立商盟櫃枋,不就是為了今日嗎?”王安石提示道。

王安石不想占趙頊的功勞,在王安石看來,趙頊才是大宋的掌舵者。趙頊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能夠駕馭士兵,從而強勢地掌控著大宋的軍力,鞏固了帝位,從這點上說,曆史上沒有哪一個帝王真正做到過。能不沉迷後宮,不貪圖皇宮奢華享樂的帝王,不希冀長生不老的帝王,不被富貴榮華所束縛的帝王,曆史上還真沒有。即便是那些改朝換代,都不能像趙頊這般。

因為趙頊是穿越者,和那些帝王的理念不一樣。那些帝王沒有華夏文明衰敗的危機感,而趙頊來自後世,這種危機感從所未有地強烈。甚至趙頊認為,他能夠穿越而來的使命,就是要挽救中華文明衰弱的命運。

“朕實在是不知道,還望先生教朕!”趙頊拱手說道。

當時,趙頊要發行交子,也不過是受後世銀行的影響,而宋朝又有發行交子的基礎,所以才做的。而聯合商人,也是為了對抗士大夫,推行變法而已。哪裏想得到那麼多!

“大宋雖富,但財富不在朝廷掌控,無法利用起來。有了交子,有了商盟櫃枋,朝廷便能負債運轉。大宋能撐到今日,大宋能開發湖廣,大宋能建起那麼多的作坊,大宋能整軍備武,其力量都在這裏。此借天下之財,生天下之利也!”王安石解釋道。

曆史上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中心思想也是“借天下之財,生天下之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將蛋糕做大,蛋糕做大了,即便貧富差距大,下層百姓也能有生計,日子還是能過得過去。

事實上,曆史上,王安石也是這麼做的,農田水利法,一度掀起大宋爭言水利的高潮。黃河實現了合流,耕地增加了很多。無論後世的人怎麼點評王安石的,甚至說是王安石的變法導致大宋的滅亡,但至少在王安石當政的那十來年中,大宋各項硬指標的確是上去了。國庫充實,可供十年之需,王韶在河湟開邊也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