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五年十二月二十日,趙頊送走了印度遠征軍,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汴京了,隻能在上京等待政事堂遷都上京。
大宋遷都上京,並即將召開大選的消息迅速傳遍天下,無論是朝廷發的邸報,還是各家作坊發的商報都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宣傳。
大宋遷都之事,從宋太祖的時候就開始醞釀了,因為汴京受黃河水患的威脅太大了。汴京可以說是城摞城,曆朝曆代的城池幾乎都是在原來的城池被黃河水淹了一遍後,建立起來的。宋朝的皇帝都為黃河水患半夜睡不著覺,一不小心黃河決堤,那汴京就被淹了。北宋年間發生在河北境內的黃河決溢共達32次之多,其中又相對集中分布於大名、恩州、冀州、滄州等地,即分別達14次、6次、5次、4次之多。
在中國古代社會,水路運輸往往因奇費用低廉、運輸量大而成為物資運輸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北宋時期也是如此。
從水運交通上看,北宋時期,相對於北方地區而言,黃河仍不失為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線。黃河中下遊主幹及其諸多支流,再加上隋唐大運河,一起構織成一張龐大的水路交通運輸網,從而溝通了北方眾多地區間的聯係。
然而,隨著北方人口的迅速膨脹,北方地區遭到無節製的開發,導致生態係統惡化;森林大量減少,地麵失去氣溫調節的機能,年平均氣溫下降,無霜期縮短,農作物的生長期隨之減少,再加上降雨量的減少,使北方地區變成半幹旱地區。
由於北方地表植被遭到長期破壞後,水土流失加劇,北方大部分的河川含沙量逐漸增加,不斷造成淤積和水患。受水土流失影響最為嚴重的莫過於黃河了。由於黃土高原的土壤鬆軟,極易被衝刷,因此,大量泥沙在河底的沉積逐漸使黃河變為地上河,河水不斷泛濫成災,下遊也經常改道。
唐朝因為關中地區開發過度,不得不將洛陽設為東都。人口也隨之東移,到宋朝熙寧年間,大宋人口的三分之二都集中在華北的黃河中下遊地區,也就是汴京周邊。黃河中下遊地區再次遭受到和關中一樣的命運,土地沙化嚴重。僅僅是山東地區,田地的沙化麵積竟然達到了九成。
黃河的遭受的破壞不是一兩年的事情,治理黃河也不是一兩年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大規模移民開發南方,以及遷都都是必然的選擇。
不過,由於北方宗族士族的幹擾,無論是遷都,還是移民都遭到了強烈的抵製。北方士大夫仍然在加強北方的力量,強化強幹弱枝的政策,不斷疏通汴河,把南方的錢糧運到汴京,支持汴京虛假的繁榮。
熙寧二年,司馬光、王安石等人之間在關於黃河東流的問題上爭議不下。這個問題幾乎持續了兩朝,從宋英宗時期一直延續到趙頊穿越而來。宋英宗時期,滿朝都在“皇考事件”爭議不斷,黃河決堤的事情被扔到了一邊,除了給受災區發賑災糧外,沒有任何作為,任憑黃河分支東流。
曆史上的趙頊也是北方人,與北方士大夫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而現在的趙頊是從後世穿越而來的南方人。因為知道曆史走向,知道曆史的結果,幾乎是無條件似的相信並完全支持王安石。王安石與司馬光關於黃河的爭議以王安石的勝利而告終。
趙頊支持王安石,決議堵塞黃河東流,合並到北流。王安石任命程昉為都水監,劉璯為監丞,主持黃河合並北流,並取得成功。司馬光、文彥博等北方士大夫妥協之後,又依照文彥博的提議,在黃河兩岸植樹,建立植被帶,全麵整治黃河。
趙頊當然並不知道這些事情,畢竟趙頊不是水利專家。但是,趙頊知道後世曆史的發展,知道開發湖廣,遷都江寧、南方會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這樣的曆史大勢。由而,一件由曆史所推動的湖廣大開發,變成了人為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