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文彥博代表著北方士大夫清楚地告訴趙頊:“聖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也,非與百姓共治天下也!”直接告訴趙頊,士大夫才是皇帝統治天下的根本,並根據這個理由反對過趙頊開武禁。
而以蔡京則代表著南方的士大夫清楚地告訴趙頊:“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直接告訴趙頊,天下非君主私有,而為天下人共有。並根據這個理由,極力讚成開放武禁,開放朝廷專賣。
南方士大夫無疑是代表著東南大商人,代表著新興商品經濟思想。現在的趙頊是穿越者,最後支持南方士大夫,因而才有了現在的遷都。
不過,曆史上的趙頊是北方人,雖然用了王安石變法,但總是給王安石諸多的掣肘,最後王安石變法失敗。北宋的諸多矛盾都是前者獲勝,宋朝留給了後世一個弱宋的形象,一個國破家亡,文明中斷的遺憾。
而蔡京,這個有著先進思想的人,在曆史上卻是一個奸臣權相的形象。究其原因,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代表著傳統思想的人們控製著宋元明清四朝,擁有著絕對的無人反對的話語權。
“嗯,願上蒼庇佑大宋。”司馬光祈禱似的說道,接著又問道:“北遼、西夏是否答應前來會盟?”
畢竟司馬光現在不在政事堂,很多事情,隻有通過王安石,他才能知道。
“不隻是西夏、北遼,大理、高麗、日本、交趾、三佛齊都會趕來。”王安石回應道,有種萬國來朝的喜悅。
“會盟的內容,政事堂商議得怎麼樣?真的要像對待日本那樣,也支持其它各國進行開荒嗎?要知道,即便支持他們開荒,他們也不會有糧食出售給大宋,銅鐵也是如此。如果他們因為開荒,不斷增加人口,從而拉起龐大的軍隊,那麼日後大宋就是諸強環視了。畢竟他們不是日本,他們和大宋一般都是在昔日大唐的國土上建立起來的。大宋自認繼承了大唐正統,那麼就不可能放棄昔日漢唐故土。這點,他們也是明白的,疆土之爭,是不可能回避的現實。”司馬光憂心地說道。
司馬光說到了重點,中國大一統的思想,決定了華夏各國不可回避的矛盾。
“他們會變強,但是大宋也隻會更強。待各地馳道水道興修起來,大宋根本沒有糧食之憂。況且,人口的大量增加豈是幾十年的時間就可以做到的,他們沒有這個人口基數,即便他們人口翻倍,相比大宋,人口規模仍然不值一提。支持他們開荒,利於拉動大宋工商業的發展。我們大宋也不要他們的銅鐵,反而要對他們輸出銅鐵。倒是,他們的銅鐵礦石隻能輸出到大宋了。支持他們開荒,也是為了把軍隊戰力上的比拚轉移為治國政績上的比拚。西夏、北遼皆是苦寒之地,在經濟上支持他們,他們斷然不會拒絕而大興兵事。兵事不興,大宋才能集中力量搞好內政。”王安石分析道。
司馬光與王安石完全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司馬光善於治人,王安石善於治事。史學家與經濟學家的區別就在這裏。
“介甫這麼說,接下來的十年,真是讓人期待呀。大規模興修水道,通達大宋各個地方,再沿水道興修馳道,大宋各個地方就會在水道馳道的基礎上融為一體了,從此之後,大宋再無藩鎮割據之憂了。文事鼎盛,百業繁榮,安居樂業,貞觀之治都比不了。”司馬光憧憬道。
當王安石從流求帶回了趙頊支持天下大治的聖旨的時候,司馬光就格外激動。因為,大宋盛世將在他們手裏實現!
“是呀。一旦各地水道馳道修建起來,大宋各地就可以互通有無了。糧草減少了運輸消耗,軍隊調動也會更加快捷。那個時候,還怕西夏北遼嗎?那個時候,就是官家率領大宋鐵軍橫掃天下的時候了!”兵部尚書王韶支持道。
對於剛剛結束亂世,一統天下的王朝,興修水道馳道都是必然的選擇。其原因都是為了達到互通有無,方便糧草運輸、軍隊調動,從而保證帝國的統一。
秦始皇以鹹陽中心,修建馳道,直抵邊境。又修通靈渠,轉運糧草,由而征服百越。
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大修馳道水道,著名的隋唐大運河就是他的傑作,而隋朝修建的水利工程也十分得多,連後世的青海地區都仍在使用著隋朝建設的水利工程。正是隋朝的鋪墊,才有了唐朝的文治武功。
宋朝吸取各個朝代的教訓,沒有過多地修建水利工程,沒有修建馳道,因為怕耗費民力,導致天下大亂。但是宋朝做得也是最絕的,直接采取強幹弱枝的國策,把地方的財力全部收走。這種弱天下弱民的政策,直接導致弱宋的出現。
到了元朝,為了給宋朝擦屁股,建設的水利工程幾乎是兩宋所建水利工程的兩倍。要知道元朝的國運才不到百年,而這百年間興修的水利工程就達到了兩宋三百多年所建水利工程的兩倍,這個工程量是非常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