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民主專製(1 / 2)

公元1073年,黃元3790年,熙寧六年,正月初十。由各學府議政院組成的臨時政事堂開始主持國事,從初十開始,政事堂大選將持續一個月。政事堂大選五年一次,而這還是第一次。各國君主樂意看一看大宋的政治,反正在大宋第一樓住的舒服,又是免費的吃住,倒也安心地住了一個月。

而從這一天開始,趙頊沒有閑下來,開始為蔡京、章惇兩人拉選票了。趙頊這個皇帝出動了,蔡京、章惇的許多功績都被趙頊一條條列了出來,如蔡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最大的城市上京,章惇平定了西南夷叛亂等等。

趙頊的出場,讓耶律洪基覺得很有意思。皇帝想用誰不行,還要搞什麼選舉。這宋人就是喜歡折騰。不過,耶律洪基倒是看出了其中的好處。那就是趙頊在實際上仍把持了權力,同時還不會擔心皇位的穩固問題。耶律洪基雖然昏庸了一點,但也不是笨蛋,遼國的權力大多把持在北院大王耶律乙辛手上,他是知道的,但他認為耶律乙辛是忠誠於他的。見識了大宋的政治,耶律洪基發現,忠心不是那麼可靠的。

九國君主和趙頊一般,也開始出場為他們中意的人拉選票。大肆宣揚,隻有王安石當了大宋宰相,天下才能太平無事。不過,九國君主一致支持王安石,但是讓大宋百姓懷疑王安石是不是賣國了?四大學府並四大學府分府的學子,那個不痛恨契丹人、黨項人。這下好了,耶律洪基他們給王安石幫倒忙了。

很多穿越,都喜歡搞選舉。然而,選舉真的符合中國傳統的文化嗎?或者說:中國,甚至整個東方文明體係下的國家,應該適應什麼樣的民主化進程?一味的照抄西方的選舉製度,能行得通嗎?

趙頊一直很懷疑,因為在選舉過程中,雖然趙頊一直在為蔡京拉選票,但是影響不大。趙頊甚至呼籲上京百姓支持蔡京入相,畢竟上京是蔡京一手規劃建起來的,蔡京在上京百姓中威望很高,但最終的結果是,沒有百姓理睬這個趙頊這個皇帝,所有的百姓更樂於看戲,頂多猜一猜,誰會當宰相。

有多家賭坊,開了盤,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沈括、蘇頌、章惇、呂惠卿、蔡京、韓絳、呂公著、馮京、範鎮、張方平、陳升之、韓維、蔡確、曾布等三十多人都被明碼標價,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誰能當上宰相?賠率都非常高。

百姓們參與賭博的熱情,比起支持誰當宰相的熱情要高得多。這讓趙頊啞口無言,目瞪口呆。

趙頊因此想到,好在沒有仿照西方,搞什麼普選,不然百姓們會不會投票估計都是一回事。從這個情況看:在中國搞選舉,最大的問題不是兩黨還是多黨競爭,而是普通百姓根本就不願意投票。沒人關心那些事情,誰當總統,誰當主席,這些問題根本就不是百姓們關心的。

這個問題,從後世中國的選舉就可以看出。老百姓誰在乎過?新的主席出來後,都不知道新主席以前是幹什麼的,從哪裏冒出來的。沒有人關心,除了偶爾看看新聞聯播,才發現國家換了領導人之外,都看韓國的泡沫劇去了。

相比選舉,百姓們更關注高考,每年高考還沒有開始,家長們都在打探今年的高考政策等等。工作都擱下了,一心為孩子準備高考。

東西方文明的衝突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除了前麵談到的中國古代是帝製共和,沒有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外,這裏還要談一談選舉與考試。

西方人發明了選舉,從古羅馬開始,一直到現在,他們都把選舉奉為至寶。中國人發明了科舉,從隋朝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依然以考試決定人選。

從民國開始,西方文明侵入,凡是愛國人士一直都把選舉當作是中國大出天下,改變落後的良方,認為選舉是改變中國現狀最好的辦法,認為選舉是萬能的,是民意的體現。從網絡,到現實社會都帶著這樣的呼籲。然而,直到現在民選也沒有實現。

大部分的中國人,還都不知道選票是什麼樣子的。這不是政府的問題,而是民眾自身的問題,比起選舉,他們更信任考試。後世中國,鄉村總是選出一群惡霸當村官,就可以看出,百姓們根本不在乎誰當官,隻在乎有沒有好處,這正是賄選的土壤。

這不是說中國沒有民主的文化,相反,中國很民主,但民主從來不相信口頭承諾。他們隻看實際上的好處,你得先幹出樣子來,他們才相信。當然,先幹起來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權力,那麼怎麼辦?考試。

從中國完善的考試製度就可以看出,中國很民主,怎麼民主?一切用考試成績說話!這是很民主的,每個人都有考試的機會,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考試出人頭地,繼而成為主宰國家命運的官員。

從宋朝的科舉糊名製開始,直到後世,考試所帶來的是沒有哪一個家族能長期把持一個國家的政權。中國從北宋開始就沒有過真正的貴族,相比西方社會那傳承上千年的貴族家庭,可以看出,中國的民主與西方的專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