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彙之處,在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並不能展示他的力量,無法形成經濟優勢。因為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鐵農具無論是質量還是從價格成本上說,都不適合開發東北長時間被冰封的凍土。所以,春秋戰國之後,統一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燕國,也不是楚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地理環境決定經濟基礎。地理環境所帶來的自然資源能否被轉變為社會財富,又受到時代發展的局限。就像後世,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他所在的地理位置,原來的土著印第安人甚至不能建立文明。因為印第安人所處的時代,來自北冰洋的寒流直入中央大平原,印第安人沒有辦法開墾密西西比河那富饒的土地。而後來的歐洲殖民者,卻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然而,時代邁入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到了唐宋時期,特別宋朝,鋼鐵產量大幅度增加,鐵農具不僅質量上更適合深耕東北凍土和山地硬土,在價格上,土地開荒成本下降。無論是東北還是南方,都得到了大規模開發。北京和南京這兩個經濟中心開始形成。
不僅僅是中國,從其它文明,也可以看到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的來臨。比如,在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漢朝和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都是東西方向。而到了唐朝,阿拉伯帝國和唐朝除了繼承東西擴張的基礎外,開始南北擴張,大唐帝國把草原東北都納入了版圖,阿拉伯帝國版圖向北一直到了中亞,繼而有了唐朝與阿拉伯之間的戰爭。
除了阿拉伯帝國和唐朝,歐洲也是一樣,曾經隻能供遊牧民族遊牧的東歐開始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公國。曾經的部落聯盟,開始建立起統一的國家,並建立起城市。西歐各國也得到發展,羅馬帝國崩潰後的無政府狀態結束,開始從落後的采邑製國家向統一的民族國家發展。
很多觀念認為,遊牧民族有了戰馬才能馳騁天下,因為貧困才需要掠奪,而農耕民族沒有戰馬富饒,才變得膽怯,成為被掠奪的對象。這個觀念並不完全是錯的,錯的是把他作為遊牧民族征服天下的根源。
時代的進步,經濟中心的轉移才是遊牧民族崛起的根源,事實上當遊牧民族征服天下時,遊牧經濟並非他們唯一的經濟來源。貧困的確要掠奪,但並不意味著就能勝利。他們之所以勝利,不是因為他們貧困,相反,正是他們有了物力財力,武裝起來,組建龐大的軍隊,才能取得勝利。掠奪隻是他們貧困時的一個傳統而已。就像蒙古人,除了遊牧經濟收入外,戰爭掠奪也是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甚至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不是唯一的收入來源。
在農業社會,農耕民族並非膽怯,而是不太注重軍事建設。主要原因是軍隊不會帶來財富收入,隻會消耗財富。在一定程度上,農耕民族建立軍隊,隻是為了防禦,防止可能的破壞農耕的因素出現。
還有一種觀念,大概是說遊牧民族野蠻,打仗不怕死,所以才掠奪農耕民族的。甚至馬克思也說過這樣的話:野蠻用武力征服文明,文明用文化征服野蠻。這個觀念那就錯得徹底了。如果野蠻能征服天下,能征服文明,那文明還有什麼意義?文明先進的最大表現就是武力的強大,一個文明不能保護自己,怎麼證明他的先進?如果野蠻能夠征服天下,後世最強大的就不是美國,而是那些不要命的恐怖、份子了。
說到這裏,很多人又會亂套了。肯定會問,難道蒙古文明比宋朝文明先進?難道滿族人的文明比明朝的文明先進?這樣問,肯定不知道文明是什麼。蒙古人,滿族人單獨地形成過自己的文明嗎?他們隻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他們入主中原,建立起正統王朝,和文明一點關係都沒有。可以說,這是文明內部的不同政權之間的戰爭。
他們能夠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民族自治下,在國家崩潰時,他們保留著獨立的軍事力量。然後,借著這個股軍事力量,乘機占據了北京這個經濟中心,最後才逐步掃平天下,建立起正統的王朝。從當時的民族觀念上看,各族並不把他們視為文明入侵,也就是明朝末年思想家所說的亡天下。相反,他們能夠掃平天下,一統華夏,正是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才做到的。不能用後世西方的民族主義觀念來看待蒙古人和滿族人建立的王朝。
匈奴人,蒙古人西征,才是文明之間的較量,好比西方列強入侵清朝一樣。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想,與中國華夏大一統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作為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憑借著這個權力,趙頊人為地加快了曆史的進程,短短的四年間,便完成了從北宋到南宋的發展過程,帝都成功地從汴京遷到了上京。上京的發展,是海上貿易一手催生出來的,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也不合適統禦南北,隻是作為暫時的首都。十年大治之後,首都還是要遷都江寧府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