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經濟模式(1 / 2)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麼這次會盟在經濟問題上,所取得的效果就沒有超過先前的貿易協定了。

耶律洪基首先提出了他的要求:“大宋在土地開荒上取得了成功,我大遼東北之土遼闊富饒,但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希望熙寧帝能提供一些經驗上和財力上的支持。作為回報,大遼不限製宋商在遼境內開礦,也不限製銅鐵礦石以及銅鐵成品流入大宋。”

大宋嚴重卻銅鐵,嚴重缺糧,這在各國已經不是秘密了。自從貿易協定簽署之後,各國貿易非常繁榮。貿易的商品已經不僅僅局限於上層奢侈品的消耗了,而是逐步向下層民眾生活上需要的物品擴大。比如絲布綿帛,比如各種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比如食鹽、農具和各種民用武器。

趙頊人為地促進工商業的發展,滯後了農業的發展,也限製了工商業的發展。最後,大宋不僅缺銅鐵,同樣也缺糧食。

貿易擴大以後,各國自給自足的手工業受到衝擊,大宋的貨物不僅精美,而且比較便宜,這讓各國作坊紛紛破產。不過,這沒有引起各國的恐慌,因為大宋的需求更為強勁,大宋國內的市場更為廣闊。各國作坊破產之後,紛紛轉型,大宋毛衣、木材、糧食等基本原材料的需求很大,各國在出售原材料上取得的收益比起手工作坊生產的收入要大得多。

各國手工業作坊技術非常地下,成本比較高。而各國人口比較少,地廣人稀,自然生態比較完整,購買大宋的民用武器後,打獵獲得毛衣,伐木獲得的木材,采集獲得的藥材,這些土特產獲得的成本比較低,但賣給宋商卻是高價。

大宋國內市場廣闊,對外貿易依然是進口大於出口。如果用後世殖民主義的觀點,各國現在淪為了大宋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這句話不假,但是大宋的經濟體實在太大了,不是周邊各國可以相比的,大宋主要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還是自身,並不完全依賴對外貿易。

相反,各國因為大宋對原材料的強勁需求,百姓們都富裕了起來。這和後世的澳大利亞靠給中國出售鐵礦石,保持國內經濟穩定,保證國民的高福利生活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王安石主持下的政事堂,與各國簽訂貿易歲幣協定,消除戰爭。這一行為,這各國百姓看來,這是千年難見的聖人之舉!王安石也成為了各國百姓心中的賢相。在大宋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各國不僅百姓取得了收益,官府也得到了許多稅收。因為這個,王安石才能憑借自身的號召力,促使各國在上京會盟。

當耶律洪基提出他的請求時,趙頊笑著說道:“這個不現實,不是我大宋不支持,而是你們各國都不具備這個條件。無論是人力上,還是人口的素質上,都做不到。遼國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讓遼國的百姓和大宋百姓一般,懂得各種生產工藝?懂得精耕細作?什麼時候,才能讓遼國的人口數量和大宋比肩?”

“依熙寧帝的意思,該怎麼辦?熙寧帝應該清楚,各國經濟的同步發展,才是這次會盟的基礎,也是中華帝國存在的意義。”耶律洪基不滿地說道。

沒有經濟上的統一,沒有經濟上的互通有無,就不會有政治上的統一,無論是後世的政治學,還是現在的儒學,都有這樣的分析。耶律洪基雖說不是精通漢學,但是這樣淺顯的道理不會不知道。他也不可能讓遼國毫無所得地做大宋的政治陪襯。

“大康帝誤會了。”趙頊站起笑著說道:“各國經濟不平衡,這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事實。遼夏兩國拿了大宋一百多年的歲幣,可曾改變什麼?所以,現在大宋能給予各國的幫助隻能在書籍上。大宋一改經典不輸出的舊例,資助各國興建圖書館,興盛文化,已經足夠證明大宋的誠意。”

後世一直認為,曆史上的中國,帝製下的官府推行愚民政策。事實上,這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沒有聽說過秦始皇禁止百姓讀書。相反,秦始皇一直鼓勵學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就是一種鼓勵學習的政策。雖然已經規定了要學什麼,但是沒有限製學習。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燒的書籍僅僅是儒家的一些言論過於偏激的書籍而已。

那個時代焚書,和後世燒毀黃書的概念應該差不多吧。當時,百姓需要的是大一統帝國結束春秋戰國長達四百年的戰亂,儒家的書隻會造成混亂,隻會影響百姓生產。即便秦始皇的許多政策被認為相當殘暴,但卻是當時大一統帝國的需要。

為此,各國需要大宋的書籍,需要文化繁榮。可以說,華夏各國也沒有限製百姓讀書的舊俗。百姓普遍不識字,不通文化禮儀,這是時代的局限。相比此時西方各國,隻有官吏和僧侶識字,無論是大宋還是其它華夏各國,百姓的識字率要高得多,文化程度也要高得多。不然的話,蘇軾也不會那麼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