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還有十五萬龍衛軍和十萬聯防軍。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已經並入大宋,西夏提前獨自西征已經是必然之事。女真人鬧得厲害,北遼要去打女真。大理在內鬥,交趾在打真臘。大宋邊境,至少十年內不會有戰事。出動四十萬大軍遠征也不是不可以,隻是,一旦此戰超過半年,大宋再無糧草支援。四十萬大軍,八十萬人很可能埋骨他鄉。聖上,你要考慮清楚!”司馬光知道趙頊不是開玩笑,況且也被十倍糧草補充打動了。
如果每年能從印度運回四千萬石糧食,那大宋十年大治天下的計劃等於實現了一半。不僅是司馬光動心了,其它人也動心了,對於一個農業國家來說,還有什麼比糧食更重要的。不過,他們仍然不太相信趙頊所說的。如果朱羅國能產這麼多糧食,那麼朱羅國的戰力該有多強呀?在農業社會,糧食就意味著人口和龐大的軍隊,強國與弱國的區別就是糧食生產總量的區別。
趙頊要讓自己的提議在獲得政事堂的通過,就必須把根據說清楚,僅僅是一個保證是沒有用的。其實,趙頊也不是很自信,大有賭一把的心思。
趙頊後世是曆史係畢業的,對西歐列強的殖民史還算是比較了解的。細蘭島,就是後世的斯裏蘭卡,這個名字來自阿拉伯語音譯。而斯裏蘭卡,是後世英語的音譯。在後世,斯裏蘭卡有“寶石王國”的稱呼,其國中所產的紅寶石藍寶石占世界產量的九成以上。因其璀璨,所以歐洲殖民者將斯裏蘭卡稱之為“印度洋的眼淚”。
現在,大宋對朱羅國的了解,對細蘭島的了解,大部分是來自阿拉伯商人轉述。細蘭島是朱羅國的糧倉,又是印度洋與細蘭海的咽喉之地。這個島一直是三佛齊與朱羅國爭奪的對象,這場戰爭已經延續了近千年。
細蘭島地形一馬平川,因為開發完善,島上的原始森林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消失了,成了一個大糧倉。熱帶地區,因為動植物新陳代謝較快,地表的營養物質大多儲存在植物體內,一旦植物被砍伐,在沒有後世的化肥農藥等高科技農業的情況下,熱帶地區農業是很難經營起來的。熱帶雨林可以說就是綠色沙漠,這也就是為什麼南洋各國在近代以前,農業異常落後的原因。
後世的泰國是稻米生產大國,幾乎是亞洲的糧倉,然而那是建立在後世有著農藥化肥的現代農業的基礎上的。在這個時代,真臘的首都附近雖然也有水利灌溉係統,然而,規模不大,科技落後,銅鐵生產落後,缺少廉價鋼鐵農具,他們被無盡的森林擋住了發展的腳步。
金州的開發就麵臨著這樣的問題,砍伐森林後,地表的營養物質都被樹木帶走了,貧瘠的土地需要精耕細作,還得防止病蟲災害。從砍伐森林,到深耕,再到肥田,成本投入實在是太大了。這樣貧瘠的土地,導致曆史上的中國宋元明清四代,在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海外擴張收效不大,由而導致文明發展緩慢。
趙頊很希望有北美洲中央大平原那樣的一塊土地可以開墾,可是大宋麵對的是美洲的西海岸。即便是去了美洲,也很難開發到那裏去。南洋是綠色沙漠,鬆花江黑龍江在北遼的控製下。遷都江寧,發展南京這個經濟中心,改變了曆史的發展的腳步,大宋不會再像曆史上的那樣,丟失中原,最後被女真、蒙古所滅。因為遷都江寧,發展南京這個經濟中心後,大宋已經消除了南北之爭,消除了藩鎮割據的可能。這樣的話,也就沒有強幹弱枝的內耗了,一統華夏是遲早的事情。
然而,趙頊要的不隻是一統華夏這麼簡單,趙頊要的是華夏文明實現突破,原生工業文明。當然,隨著金州和澳州的開發,大宋原生工業文明也是遲早的事情。隻是,趙頊不敢把這份使命寄托給後人,在有生之年,實現文明突破,這就是趙頊的目標所在。
印度是一個契機,細蘭島是一個突破口。和南洋地區不同,細蘭島受海洋季風的影響,相比南洋和印度次大陸,並沒有那麼炎熱,然而,他依然雨水充足。重要的是,細蘭島土地非常肥沃。
細蘭島的地形非常平整,唯有北部有少量的山丘,整個島上大部分土地都適合開墾為農田。那裏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水稻可以一年四熟。農民甚至無需耕作,無需播種,不需要精耕細作,僅僅是麥穗中散落的麥粒就可以子啊收割後長出一片新麥田。而且,農田的產量高得駭人聽聞。
為此,即便三佛齊與朱羅國拉鋸,戰爭不斷,水利設施遭到破壞,但這裏依然是一個大糧倉。趙頊猶記得後世不知道從哪本書裏看到的:在荷蘭、法國、英國殖民印度的五百年間,細蘭道被稱為“亞洲糧倉”。它所產的糧食占整個亞洲糧產量的七成,不僅僅養育了印度次大陸,還通脫歐洲殖民者,養育了半個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