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十九年,有天竺僧人跋陀,來中土傳授佛法。孝文帝元宏為了安置他,於是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興建了少林寺。可以說,跋陀才是真正的少林之祖。
跋陀同樣是一位絕頂高手。他傳下一門絕學,名為玄白之氣。修煉者需要有過人悟性以及堅毅心誌。故此曆朝曆代,極少有人能夠練成這門絕學。
五代十國年間,有一名出身將門的少年,被送入少林寺學藝。但寺中僧人看出他生性狹隘,不是傳法之人。所以隻授以極難有成的玄白之氣,以作敷衍。
沒想到這少年居然悟性奇高,把玄白之氣修練得出神入化。後來更籍此建功立業,登基當上了皇帝。有一次,他大會群臣的時候,因為興致高,喝多了酒。醉醺醺之餘,把自己修煉武功的來曆說出,更答應傳授群臣。
但酒醒之後,這皇帝又極為後悔,於是說玄白之氣是少林不傳絕學,必須還給少林。假如群臣想要修習,可以去少林剃度出家。眾臣子知道這皇帝的心意,之後便沒有人再那麼不識趣,繼續提及此事了。
這皇帝把玄白之氣的外功內訣手抄成冊,然後送回少林。更把外功招式重新命名,以彰顯皇威。所以武功招式名稱,已經失去了佛法禪味。
玄白之氣,內訣分為六層。第一層炁,練成後可保內髒不受重擊損傷;第二層神,能使肌肉剛固,堅如盔甲;第三層氣,聚氣修練,養生延壽,是修煉中一個重要轉折點,練成後內力大幅度提升,已是江湖中少見的好手。
第四層血,以氣助血,衝開血脈穴位之間的障礙,讓軀體瞬間增強擴大,練成後攻擊力大增;第五層精,驅血使渾身筋脈互相響應,激發精氣,讓內力進一步提高;第六層髓,真氣深入骨髓,能掌握內力從關節處發出。全身每處部位,都是最強武器。修練至此,已經是玄白之氣的最高境界。
此外,玄白之氣的外功,合共有君道強拳、元帥高掌、將軍指令、五爪點兵、步騎鐵腿、諸侯劈日等六招。練熟了六招外功,結合內功的六層境界,就能施展出最後一式“無量覺”。即是梵語“阿彌陀佛”,意思是這套武功修行到最巔峰,就能到達和阿彌陀佛一樣的境界。
當年修練這套武學而登基為皇者,就是宋朝第二代君主,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心胸狹窄又多疑。他當了皇帝之後,少林寺為免招忌諱,從此把玄白之氣改名為“太宗拳”,而且極少再傳授給弟子。
但如今時移世易,早已不是大宋天下。這忌諱也顯得沒有必要了。更何況不殺是少林叛徒,本來就不會理會少林的任何規矩。所以他叛出少林之後,就把這個殘絕收為座下第七弟子,並且授以玄白之氣。
殘絕的玄白之氣,隻修煉到第四層血,比第七關金鍾罩略微遜色一籌,和殘愚的銅像功並駕齊驅。在江湖之上,也算是極罕見的高手了。很多地方幫派的掌門人、總舵主之流,也不過就是這種水準而已。他們三人合力的話,若然對上了被韓琳兒以神遊物外大/法控製的蓮瓣侍女,恐怕若不死掉至少二三十名侍女,也休想可以收拾得了這三名惡僧。
更不用說,還有第四個和尚。他斷聲大喝,坐馬沉橋,雙掌齊推。渾身上下登時爆發出至陽至剛的璀璨金芒。這和尚咆哮道:“五師兄、六師兄、七師兄,咱們一起上。金鍾罩、銅像功、太宗拳,還有我殘照的金級達摩功,除非這小子能有大師兄或二師兄的修為,否則的話,被我們活生生打死,就是他唯一的下場!”
蕭元亨微微一笑,點頭道:“原來如此。你是不殺第七個徒弟。不過……達摩功?嗬嗬,這種介乎於二三流之間的武功,無謂拿出來獻醜了吧?”
雖然功法以達摩二字冠名,實際上和達摩扯不上多少關係,乃是少林俗家弟子所創。這套內功,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級,金級最強,卻也隻相當於金鍾罩第六關左右。可是配合其餘三名惡和尚,實力立刻暴漲。除非白蓮教主韓琳兒出動第八陽功力,否則絕對壓不下這四人。
為仇恨,為生存,為尊嚴,四名不殺門徒同時如狂怒吼,飛身如箭射出。豁盡畢生修為,分別從東南西北四方,同時聯手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