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金箭玉令召希文(1 / 2)

大晉朝,每當有大事生,不是八百裏加急,就是六百裏加急。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令箭,雖也是八百裏加急,可令箭所傳之事,更為重大;好比機密和絕密,雖然都是秘密,可等級上的差距,不是想象就能平衡的。

令箭,在大晉王朝分五種:帝授金令,白玉令箭、青石鐵令,積香書令,金箭玉令。不論哪一種令箭,都明事態的嚴重性、緊急性、迫切性。所以、令箭,在大晉朝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有這麼一則故事,是關於令箭之金箭玉令的。據太祖皇帝行伍出身,厭惡綿軟之氣,然玉中極品乃白玉,白玉極品為羊脂白玉。白玉,正是溫潤之典範,軟玉王者;要知道,皇家之物,哪件不是精品,尤其是這塊白玉令箭,其細膩溫軟、色澤柔和,每一個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讚歎美玉無瑕。

可獨有一人不滿,這就是大晉朝的開國帝王,不止是不滿這麼簡單那,他相當不滿,見工匠呈上的令箭,被氣憤地丟在地上,故缺了一塊:“令箭出,臣子動。這等綿軟,豈不弱了寡人威風。”見工匠瑟瑟抖,“非爾之罪,何須如此。依朕之見,此令箭名曰‘白玉令箭’,賜三公之太保,要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要能為民請命。”隨後,皇帝又命人再造令箭,仍舊不滿意,直到十年之後,經能工巧匠日夜研究,細心雕琢五載,方有今日這聲名大噪的金箭玉令。

看著手中的令箭,杜希文明白,即便自己不願淌這趟渾水,也不得不淌了。令箭,除卻象征帝王的金箭玉令,自己還收到三枚令箭。它們分別是太宰手中表率下讀書人的積香書令,太傅手中節製下軍隊的青石鐵令,太保手中為民請命的白玉令箭。

下!杜希文想到了那個少年的高談闊論:先下之憂而憂,後下之樂而樂。如若沒有這句話和後麵的一番點播,自己定然興奮異常,連忙赴任。可是,朝廷黨爭、相互傾軋,自己不過是救危難於一刻,過此時,隨便一個理由就可貶謫。

下,下!何其難也!心中哀歎:不去不行,這是君命,這是臣子的本分,也是為了我朝的黎民百姓。掛著苦澀的笑容,杜希文知道,自己這一去,是回不來了!貶謫,不過是自己的期望而已。三枚令箭,這三枚本不該出現的令箭出現了,雖這三枚令箭可由三公自行裁定、無需聖上批準,可祖製中亦有規定:聖上必須知曉。經年累月,此條已近虛設,但在此刻出,其深意不得不探究一二。

“老爺。”陳叔喊了一聲,待杜希文回過神來,才緩緩道出自己想的事,“家當您就不用擔心了!老奴會替您送回京城。不必擔心老奴會遇上不測,您是好官,相信那些綠林好漢,看在您的麵子上,不會為難我們!”這一番話,得是冠冕堂皇,旁人聽不出個中玄機,也唯有陳叔看著長大的杜希文,才明白這話中有話。

“陳叔,那一切麻煩你了。”杜希文先行謝過,此處人多口雜,可不能落人話柄。

“慢——”插話的自然是有身份的人,能這麼打攪杜希文和陳叔的對話,一定要有足夠的權力,足夠的背景才行。所以,隻有皇上這棵大樹是遠遠不夠的,讓你傳令,如果假借它而狐假虎威,一旦落實……久經官場的人,都是老狐狸,“令箭祖製不可輕涉”這點早已深入人心。“抄家”是寫進《大晉律》的,“杜大人,我知您是清官,可官場上的事,你也明白。來人,給我查。對不去住了,杜大人。”嘴角帶著萬年不變的弧度,不由分,指揮手下進行抄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