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婚期一天天近了,顧沫桐更加不安分了,索性天天往外跑,趁著還未成親多浪一浪。
顧沫桐其實很喜歡護城河邊的風景,那是既清閑又繁華的地方,總讓人恍惚憶起過去的歲月,又讓人感到安逸,甘於現狀,提不起勁去改變。
顧沫桐在家,其實沒什麼人管著她,祖父祖母的觀念是“誰說女子不如男”,顧家女兒除了她哪個不會武功,原本就反對顧父顧母的教育方式,也一直憂心顧沫桐不愛出門,鬱鬱寡歡,現在的顧沫桐活潑得多,他們別提多喜歡。
而顧父忙於政事,沒什麼精力管著顧沫桐,再加上經過顧沫桐這鬼門關走一遭,顧父顧母也不再要求顧沫桐深守閨房,專於女紅,倒是擔心她一蹶不振,也就樂於她出去散散心。
顧沫桐算是在家無法無天,除了東院時時刻刻的眼線,讓人煩心。
這天晚上,顧沫桐又想出去,卻是被攔住了,剛走出院門,正碰到顧父顧母走進來,顧沫桐暗道奇怪,這個時候,顧父顧母怎的來了小院。
顧母看起來很激動,連顧父的臉上都有著掩不住的喜悅,顧沫桐也不由得開心,這是不知這喜何來。
顧母上前拉過顧沫桐的手,“桐兒,明天棠兒回來,好久沒見兄長了吧,邊關那麼危險,他一定吃了很多苦,不知道有沒有受傷,這一去啊,就是三年,一點音訊也沒傳回來,這下好了,終於回來了。”
說到後來,顧母已經哽咽了,顧沫桐對這個兄長沒有確切的感情,隻不過在原來的顧沫桐的記憶裏見過,隻靠著那些回憶有了些“骨肉親情”,可看著眼前流淚的父母,心中倒也泛酸。
這個兄長顧沫桐也聽若晗說過,兄長名顧默棠,文武雙全,因為是家裏唯一男嗣從小習武,又因為顧父顧母同時也識字寫文,聽說有段時間還入宮跟皇子們一起讀書,也正是如此受到皇上賞識。
三年前,邊關暴動,經顧家大伯舉薦,加之皇上器重,顧默棠第一次入仕便被派去鎮壓邊境暴動,後來傳來了勝利的消息,皇上大讚其才能,重重賞了顧家。
本以為可以就此班師回朝,受到嘉賞,自此平步青雲,卻不料皇上封之為將軍,命其在邊關鎮守,這三年來,邊關再無動亂,皇上對顧默棠大加讚賞,順帶好好誇了顧父顧母,為國家生了個好二郎,隻是顧默棠再無音訊,顧父顧母對著獎賞哪有半點喜悅之情,隻落得擔憂和滿腔思念。
記憶裏,這個兄長不常在府裏,大多是在獵場習武打獵,又或在宮中識字,大概每個月隻能見幾麵,但每次隻要他回府,去給顧老太爺、顧老夫人請過安,第一時間就會去看這個妹妹,常常將在宮外發現的好玩的小玩意帶給顧沫桐。
那時候的顧沫桐心疼兄長,知道兄長承擔著整個家族的希望,也不願將顧念盈、顧沫桐欺負她的事情告訴兄長,免得他擔憂。其實顧沫桐更怕兄長為了他闖禍,若是知道她受了欺負,他必定會不顧一切替她出氣,到時候東西兩院都不好看,也給顧府抹黑,那個時候,兄長怕是要受到很重的懲罰。
過去的顧沫桐不敢出府,不知道府外的情況,聽若晗說,她的這個哥哥可是京都女子心中的完美情人。
身家好,相貌好,文武雙全,成熟穩重,深得皇上器重,不知多少女子,多少家族想著與之結親,況且和皇家相比,顧家要好接近的多。
據說,顧默棠出城那一天,京都中不管是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還是普通人家的女兒,抑或青樓女子,都來送行,整條長街人滿為患,將士們就從這之中擠了出去。
當時顧默棠騎在馬上,一身戎裝,目視前方,眼神堅定而犀利,說不出的霸氣,就這次露麵,讓喜歡他的人更為之瘋狂,原本心屬皇子們的姑娘也為之傾心。
這樣的顧默棠總讓人覺得踏實、安心,好像隻要他出現,世界就是明亮的,似乎有他在,一切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
他隻才十七歲,卻讓人相信,此次出征,定能凱旋。
是的,很多人都這樣相信著,覺得顧家有個好兒子,覺得皇上慧眼識人,任賢舉能,連顧默棠自己都是這麼想的。
保家衛國,是他一生的責任,是顧家兒郎一生的意義。
但顧母卻十分不舍,即使她明白她的兒子生在顧家就必須承擔這一切,即使她知道有國才有家,可一個母親如何真的舍得將兒子送向戰場。
顧母沒有去送行,顧沫桐也沒去,所以記憶裏兄長最後的印象是他站在顧府門口交待顧沫桐:“照顧好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也照顧好自己,我會凱旋而歸的,到時候帶你去吃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