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變相操縱”
雖然變相操縱是孩子天生的本領,但他們的動機一點也不惡劣。對孩子來說,她隻是采用了她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孩子的因果邏輯關係很簡單:怎麼做有效,就怎麼做!
哭,是孩子的第一語言,是她從出生起就使用的交流方式。小哭沒效就大哭;大哭沒效就尖叫著哭;尖叫著哭再沒效就打著滾哭……直到父母說“行”。在孩子的心目中,最後那個哭的方式(或者整個哭的過程),就成了“變相操縱”父母的最佳、最有效的辦法。同樣,媽媽說不行,就找爸爸;爸爸說不行,就找爺爺;爺爺說不行,就找奶奶……直到發現那個說“行”的人。下一次,她會越過所有人,直接找到那個人,那個可以被她最容易“變相操縱”的人。
正如甄小美的真正目的,不是跟媽媽強調自己會小心,而是讓媽媽改變爸爸的決定;不是讓爸爸給她洗澡,而是讓媽媽離開,跟爸爸玩。孩子“變相操縱”的真正目的,是別的事情、東西,或者僅僅是爸爸媽媽的關注。
學會溝通
甄小美的爸爸常說:“我們不能讓甄小美操縱我們。她需要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不是因為爸爸媽媽這樣說,而是因為事情本身的對錯。她更需要學會溝通,而不是操縱。”
我們常常告訴她:“可以哭,哭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愛你。隻是哭不能最終解決問題,你可以用語言把要求直接說出來。”我們會一個字一個字、手把手地教她怎麼表達。例如,不能對別的孩子說:“你真討厭,走開!”但可以說:“我不想和你玩。”不能在爸爸媽媽說話的時候,插嘴大喊或者哼哼唧唧,但可以問:“爸爸媽媽,你們可以先跟我說話嗎?”不能不想吃飯就哭鬧,但可以說:“我現在不餓,可以不吃飯嗎?”
隻要不涉及人身安全和基本規則的事情,我們一準應允。讓她看到“直接表達”的成就,讓她感受到“直接表達”的動力。每次她停止“變相操縱”,改用尊重的方式直接溝通,我們不但應允,還會真心謝她:“謝謝你告訴我,這樣很容易明白。這個方式真不錯。”
如果涉及人身安全和基本規則,我們也會同樣直接地跟甄小美說“你不可以這樣做”,而且還會告訴她“可以怎樣做”。例如:“不能爬櫃子,但可以爬餐椅、沙發靠背等。”
現在甄小美5歲多,跟她溝通非常容易。兩個月前有一天,電梯來了,甄小美還在玩沒過來。我大喊:“小美,再見!”甄小美急忙跑過來進了電梯。出電梯後,甄小美平靜地對我說:“媽咪,我想告訴你,你說:‘小美,再見!’讓我害怕和恐懼。下次電梯來了,如果我沒有過來,你可以說:‘小美,電梯來了,請過來吧!’請你這樣說,好嗎?”
直到現在,我都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