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雲霧》教材簡析
備課天地
作者:薛麗芬
蘇教版三下《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篇幅短小、文字優美、比喻鮮活、想象奇特,意境悠遠。文章布局獨特,構段相似,靜下心來細讀,便能讀出許多滋味。
一、 開篇新穎,出手不凡
文章以“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穀,有瀑布,有溪流,那變幻無常的雲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開頭,開篇新穎,超凡脫俗。接著筆鋒一轉,寫了“那變幻無常的雲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寫法富有變化,廬山雲霧的神秘色彩便濃鬱起來。
“在山上遊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雲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廬山雲霧飄動觸手可及的感覺,真的很神奇;雲霧繚繞,那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就似進入仙境一般。可以說廬山的雲霧是神秘的麵紗,如夢如幻,給人蒙矓之美。
二、 比喻鮮活,創意無窮
文章語言優美,比喻鮮活,對仗居多,氣勢非凡,讀來一氣嗬成,富有節奏美。課文第2自然段隻有簡潔的三句話:第一句總起句高度概括廬山雲霧的特點,第二、三句圍繞千姿百態的雲霧展開了細膩的描寫。明喻暗喻皆有,富有創意,具有美感,讀來耳目一新。
廬山的雲霧許多人都曾見過,可誰擁有如此綺麗的想象?把廬山的雲霧比喻成“絨帽、玉帶、大海、天幕”,那麼多的事物,思緒萬裏馳騁,想象天馬行空。想象如此豐富,如此奇特,比喻如此準確,如此貼切,不禁讓人為這奇妙的想象讚歎不已。
比喻十分準確。作者把“籠罩在山頭的雲霧”比作“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把“纏繞在半山的雲霧”比作“係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色彩之美、流動之美、飄逸之美盡顯其間。“雲霧彌漫山穀,它是茫茫的大海;雲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作者把雲霧比作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大氣磅礴,具有空間感和流動感,生動形象,準確無比,不禁讓人沉醉其中。
比喻富有美感。引導比較句子,體會比喻一字之差,美感不同:“帽子與絨帽”“帶子與玉帶”,差之毫厘,失之千裏,絨帽、玉帶增添美感,更具質感,有美學的意味留在其中。
三、 觀察有序,描寫井然
作者觀察有序,描寫井然。第3自然段先總後分,從輕煙到銀河、從白馬到冰山,由近及遠,變化無窮,突出廬山雲霧變化之多。“一縷輕煙、九天銀河、一匹白馬、一座冰山”是不同的比喻物,具有仙境意味,讓人具有置身雲端之感;“還是、變成了;是、又變成了”比喻詞不同,富有變化;“剛剛還是、轉眼間就;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這些副詞把廬山雲霧變化之多、變化之快銜接得非常完美,讓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增添了雲霧神秘莫測之感。抓住這些關鍵詞語進行感悟,語言積累輕鬆一籌。
四、 構段相似,概括凝練
第2、第3自然段構段相似,概括凝練。第2自然段可用“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一句話概括,還可高度濃縮為“千姿百態”一詞。第3自然段概括成“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一句話,也可高度概括為“瞬息萬變”一詞。在概括第2、第3自然段意之後,把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穀……那變幻無常的雲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概括成一個詞“變幻無常”。這個詞語把第2自然段的“千姿百態”和第3自然段的“瞬息萬變”兩層意思都囊括進去了,從而成為引領全文的一個文眼。“變幻無常”成為全文的核心詞,具有指揮千軍萬馬的魄力,把文本讀薄是一種功力。
五、 結尾簡約,回味無窮
“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文章結尾簡潔而明快,戛然而止,不拖泥帶水,如豹尾般有力,意境悠遠。
“雲遮霧罩、騰雲駕霧、千姿百態”這類詞語的構詞方式具有特點,調換詞序就知道“雲霧遮罩、騰駕雲霧、千百姿態”是詞語的意思,漢語如此富有魅力,耐人尋味。
《廬山的雲霧》這篇美文字數不多,給人帶來動感,帶來美感,帶來夢幻之感,仿佛置身如夢如幻的境界,身心全然沉浸大自然之中,有一份超凡脫俗的美好,有一種超然出世的禪意。美哉,廬山的雲霧!
(作者單位:太倉市教師培訓與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