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熟悉感(1 / 2)

第二天一早,丁一就和胖子出發去找房子。兩人都沒有什麼經驗,隻知道在街上亂轉,尋了半天也找不到滿意的。

秋天的京城不是很熱,但天氣幹燥,讓久居南方的丁一和胖子很不適應。特別是空氣中夾雜著沙塵,鼻子裏呼吸的都是沙土味。看著借上習以為常的行人,不得不讓他們感歎這人才是最能適應環境的生物。

這找房子說難不難,在京城以租房子為職業的人不少,一個普通的二室一廳月租就高達2000元,更不要說更高檔一些的房子了。

租房子的費用倒不成問題,他們基本都是有錢的主,但是要找一個離燕大距離不遠,又能牽上10兆以上光纖的地方,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10兆光纖在國外也許不算什麼,但在華夏國,很少有私人辦理這項業務,因為一個月的光纖費就得5000元以上。一般的電信分部也沒有這項業務。

轉來轉去,還找不到一滿意的地方,寫字樓倒是能符合他們的要求,但不可能租個寫字樓來玩遊戲吧。他們有錢是有錢,但有錢不代表敗家。

“叮。”一聲輕響在丁一耳邊想起。這是丁一一年多來最熟悉的聲音,如意的信息提示。半年前他無意中發現如意居然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就一直打開著,讓它隨時進入網絡,或著對他身邊的情況進行分析。

半年多後,如意的計算量大增,至於增加了多少,丁一不知道。但是如意對口語的模糊處理已經基本完成,還可以根據現實的情況提供建議。

“根據附近房屋中介網絡,符合要求的地方有,燕園小區、帝豪臨景......。”

丁一看著如意提示的數據,拍拍腦袋,懊惱的道:“我怎麼就沒想到到網上去查呢,還要自己跑出來亂竄,真是笨得可以。”

胖子聽到丁一的話,也捶起胸口來。隨便找了家網吧進去,交了10元押金,換了張臨時身份卡,坐那上起網來。搜索了許多附近出租房屋的消息,胖子一眼就相中了這附近的一個四合院。

四合院是京城特有的建築,大部分的京城人都有四合院的情節,包括一些不了解京城的外地人。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古老的四合院都被拆除,建起一棟棟的現代化高樓。再讓這個幾朝古都添上現代化氣息的同時,原本特有的文化氣質也慢慢的消磨誕盡。

胖子看中了這古老的巷子旁邊就是京城電信總部,從總部拉條光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吧。

“走。先去魯班巷去看那個四合院。”

這魯班巷在現代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但在古代,特別是清朝的時候可是大大的有名啊。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也是所有木工匠人公認的祖師爺。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鬥、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在那個匠人地位低下的年代,他能憑自己的手藝和創意贏得地位和尊重,是非常不容易的。傳說魯班還發明了可以載人飛行的木鳶,算是最早的飛機構想了。

詢問了多人,丁一才找到那個想要出租的四合院。這是個典型的小型四合院,這種四合院布局簡單,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間,屋裏有隔斷,分成一明兩暗或是兩暗一明。東西廂房個兩間,南房(也叫倒座)三間,都是臥磚到頂、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盤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