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洲,果然是一個美麗新世界,離開德厚城一帶的山穀地域,東北方就是一片廣袤的平原,而這一片平原隻是大東洲中部平原的冰山一角而已。
大東洲的地形不同於中原,這裏東西兩邊是山地,中間是一片廣袤的中部大平原,這個大平原縱橫南北,麵積達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以上,怎麼看都像是一個天然的聚寶盆。
而這裏屬於溫帶大陸氣候,四季分明,降雨豐富,又有大東河及諸多支流,灌溉與河運都十分便利,適宜種植棉花小麥和水稻,加上地勢平坦,是發展機械化耕種的理想地帶,這讓萬磊豔羨已久了,他帶著移民軍一路殺來,就是要占領這裏。
移民軍四月中離開德厚城,沿著禮智灣一路北上,沿途倒也遇到了一些土著部落,不過這些落後的部落的戰力根本就不值一提,移民軍幾乎是一路橫掃,順道還抓了幾千俘虜,用來修路和軍事堡壘,為大規模移民北上做準備。
陸上擴張的同時,海上也在擴張,華曆十二年三月二十,萬遠帶著一隻船隊從遙遠的黑海出發,越過地中海,橫跨大西洋,五月中旬就在智洲南部的一個半島上登陸。
這支船隊有六艘船,五艘是軍艦,隻有一艘是補給船。這些輪船是從大華民國的黑海艦隊定購的,雖然船的型號有些老了,不過用來控製大西洋和禮智灣已經足夠了,以後還可以沿大東河北上,與陸軍協同控製中部平原。
華曆十二年六月初二,萬磊所帶領的移民軍終於開抵大東河入海口附近,第三天,萬遠帶領的艦隊也抵達這一帶海域,海陸兩軍彙合,萬磊卻沒有急於北上,而是派人在河穀擇地建城,而這一座將被命名為大東城的新城市將是移民者們未來的大本營之一,而移民軍的主力也會北移,仁州境內隻留下少量部隊維持終遠港與德厚城的穩定。
除了興建大東城之外,萬磊也讓萬遠帶軍橫跨禮智灣,在盡量靠近終遠城的海邊擇地建立一個海港,以後還會修一條連接終遠城與新港的鐵路,作為打通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陸上通道,以便於物資輸送。
其實,萬磊也想過在大東洲最狹窄處修一條運河,不過考慮到工程量太大,暫時隻能擱置此計劃,而且現在大東洲的人口還少,進出口還不算太多,有一條陸上通道足夠應對了。
萬磊在積極準備北進中部平原,大洋對岸的大華民國也在積極地擴張,從去年十月開始,周天壽就下令出兵印度。由於在萬磊當政時就積極籌備對印度用兵一事,出兵時可以用萬事俱備來形容,征印軍主力由緬甸西北部殺入,一路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部雨林推進,隻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殺到了雅魯藏布江。
征印軍高度機械化,在越過了雨林地帶之後,機動性強的優勢更加凸顯,如閃電般殺入印度半島的中部平原,很多城邦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猛烈的炮火轟破城池,然後不是被大批大批地殺死,就是被俘虜當奴隸。
當然,也有一些城邦不甘於當奴隸,拚死抵抗,不過不管他們出動了步兵騎兵還是象兵,都擋不住征印軍的鋼鐵洪流,這一種無謂的反抗隻能讓人死得更多,血流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