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城是由排灣族人仿造漢人建城的方式建造,已有上百年曆史,有很強的防護能力。
蘭花城屹立在琅橋半島,氣勢相當雄偉,是一座堅城。有防護功能的馬麵,有直通城頭的馬道,城南還有水門,設施相當完善。
在冷兵器時代,攻打這種巨石壘成的城市,要圍困至城裏的人吃人肉,至少需要一年半載。若是強攻的話,進攻方會戰死成千上萬的戰士。
但是,時代不同了,火炮和炸藥的出現,讓戰爭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大兵團作戰,以野外決戰見高低。攻城戰也不會拘泥於一堵城牆,而是講究戰略縱深,守方會把兵力布置在城內,城牆變得孱弱不堪,已經不能承受防護的重荷。宛如絞肉機一樣的巷戰,才是最殘忍的戰爭。
清軍使用諾貝爾發明的黃色炸藥,威力大,安全性高,穩定性好。地道裏的上百噸黃色炸藥徒然的爆炸,是日軍工兵挖地道觸發,這才會在半夜爆炸。
城東的城牆毀於炸藥之下,有一百多米的城牆垮塌。垮塌的夯土傾瀉而下,變成一條攀爬城牆的通道,城內的建築一覽無餘。
沒有高大城牆保護的城市,宛如一個赤條條的大姑娘,暴露在番兵麵前。那些番兵想到城內有著數千女奴,以及日軍搶掠的大量財富,便不顧一切的衝鋒陷陣。
戰爭是肮髒的,正義方也會用卑鄙手段,用以鼓舞士氣。
勝利者書寫傳奇,隱埋肮髒的過去,把自身寫得完美無瑕,讓世人歌功頌德。
清軍在台灣的兵力有限,需要番兵出力,那就要給番兵好處。蘭花城裏的一切,就有一萬名番兵掠取。
李國樓作為台灣總指揮,不需要問怎麼使用番兵,就知道蘭花城的結局。但他置身度外,裝作一無所知。統帥看似正直之人,齷齪之事與正義之師無關。但為了贏得勝利隻能如此,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成千上萬的番兵,湧入城牆的缺口處,殺入城內,與日軍決戰。他們是民族英雄,為國而戰。野蠻的番兵最不缺的就是蠻勁,不顧一切的衝殺,誰也擋不住蠻兵的腳步。
夜戰,除了手榴彈還能見到一陣響聲,長槍的作用,降到最低點,殘酷的肉搏戰成了巷戰的主角。
蘭花城內已經炸開鍋,番兵衝入城內,首先放火。一些番兵背著一種陶罐,罐子裏麵裝著猛火油,大約有十斤重。
一名番兵點燃引信之後,扔出冒著火星的陶罐。
轟隆一聲,大街上燃起一團火,照亮三四十多米的距離。番兵衝入城裏,首先放火,用以指明方向,街道兩邊的建築也被點燃了。
番兵殺敵放火,每一支番兵聚集了三四十人,由一名軍號手帶隊,向前挺進。
隻要軍號吹響,就有番兵聚集,夜戰依靠軍號聲,指揮作戰。
清軍拖著劈山炮、小鋼炮,跟在番兵後麵,衝入城裏。蘭花城內槍聲大作,手榴彈轟鳴,火光衝天,亂作一團。
日軍對於清軍在半夜發動突襲,攻打蘭花城,感覺有些不可思議,這種打法並不是清軍擅長的。但很快做出反擊,日軍指揮官小野武藏發布“死戰到底,徹底肅清敵人!”的命令。
殺聲震天,一大群日軍從街道的拐角處殺出,一把把明晃晃的刺刀奪人心魄。
番兵嚎叫一聲,甩出手榴彈,提著大刀片子,迎了上去。
轟!
上百顆手榴彈爆炸,煙霧未散,敵我雙方就攪在一起,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