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李鴻章的大嘴巴(2 / 3)

金鑾殿裏,左麵大臣前麵站著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後麵依次按照官職排列軍機大臣文祥、禮部尚書靈桂,工部尚書榮祿等一幫滿大臣。李國樓算是滿人站在末尾,已經靠近大殿門口。右麵由李鴻章領銜,身旁依次排列著李鴻藻、翁同龢等漢大臣,禮部侍郎徐桐也排列其中。

靜默一會兒,好似兩位太後娘娘在翻閱折子,慈竹簾子後麵慈禧太後開口道:“恭親王,既然京師、上海已經開辦同文館了,會洋文的人已經有了,為何要上一道《擬選學童出洋學藝折》,讓少不更事的童子到國外去呢?”

恭親王跨前一步,走出排列整齊的一列縱隊,低頭說道:“稟皇上、兩宮太後娘娘,臣以為西方列強大,不僅是停靠在我們海港口的萬巡洋艦,更有輿圖、算法、步天、側海、化學、物理等文化知識,高過本朝數籌。現在我大清雖然設有京師同文館,上海方言館,又設有江南、金陵、天津三處製造局,還有福建設有船政局,但這些都是步西人後塵,無法學其精華,尚在處創階段,苦於人才受製於人,每每遇到困難,卻無法一探究竟。夷人生性狡黠,經常讓我方陷於進退維穀的困境,他們好從中漁利,還故意讓我方空耗白銀,也不肯道破真相。想要自強不息,隻有從基礎學起,探得西學的精髓,真正窺徑探幽,非選派幼稚學童公派出國留洋。此中念頭,並非臣突發奇想才有,督臣李鴻章、撫臣丁日昌實已探究多年,在遇見留洋回歸的才子李國樓之後,更為迫切,深感時不我待,這才呈奏擬選學童出洋學藝折。至於洋人的惡俗,可以摒棄不用,就像探花郎李國樓一樣,歸國之後依然踏上科考之路,從二千多名舉人之中脫穎而出,這樣豈不是皆大歡喜嘛。請皇上、兩宮太後娘娘明鑒燭照。”

慈禧太後“嗯”了一聲,尚未言語,目光掃向群臣最後的李國樓,哪裏看得見人影,隻有頭頂隱約可見。禮部侍郎徐桐已經跨前一步,大聲道:“稟皇上、兩宮太後娘娘,臣以為恭親王適才所言,於國情不符,有悖於常理,實數荒謬之極,數典忘宗之舉!我大清乃泱泱大國,皇上以及兩宮太後娘娘的恩澤遍及四方。傳承千年的知識寶庫浩瀚如煙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大清學童學習聖人流傳下來的文化知識還來不及了,哪裏需要學那些蠻夷的奇淫洋技。如今蠻夷逞一時之快竄入我大清境內,形如鬼怪作亂,顯其製器淫巧,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即將來臨,大地依舊撫育在陽光下。臣還有一比,就像我大清的早朝一樣,光明正大之舉,治國之道用聖人學術,才能光耀四方。臣懇請皇上、兩宮太後娘娘明鑒,萬不可被妖言所惑。”

禮部侍郎徐桐五十多歲,身材瘦小,精神矍鑠,須發烏黑,腰板筆直,說起話來連綿不絕,身體倍棒。他是大清國極負盛名理學大家,是漢軍正藍旗人,字豫如,號萌軒,道光時期進士。同治初,選同治帝師,同治10年升授內閣學士。徐桐極其守舊,尤其痛恨外國的事物,弟子有敢談西方文化者,他一旦知道,立刻不許登門。平常與人談話,決口不提洋、西二字,凡姓楊的京官他一概不理,叫什麼西的東西,也是他的仇家。

徐桐是個地地道道的頑固守舊派,被視為朝廷大員中學識最淵博的人,加上他倚老賣老,一生為官清廉、正直、忠於大清,維護綱常的急先鋒,所以連慈禧太後也對他非常尊敬。

李國樓微微側頭看著小老頭徐桐,這種人就是不能收買的正人君子,像恩師李鴻藻、老師翁同龢尚且可以在某件事上達成妥協,還可以一起合作共事。而禮部侍郎徐桐這樣的人,連一起吃頓飯也別想,柴米油鹽不進,和這種人辯論,你說西方人的理論,他說聖人語錄,永遠別想說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