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州一帶回民素聽馬化龍之命,對清政府委派的地方官,極為藐視,不受約束,官長坐視回眾而莫可如何。
馬化龍仍保持相當大的獨立性,地方公事及征收錢糧等向皆由他主持,擁有委任參領、協領以至知州等大小官吏和管理軍政事務之權。馬化龍和他委任的官吏在金積堡地區執行團結漢民和“少殺人”、“重農事”的政策,領導回漢人民興修水利,增加糧食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受到當地群眾的信任。
馬化龍有智有謀,在回民中有較高的威望。1862年他領導當地回民起義之後,陝甘回民紛紛投奔金積堡,以致勢力大振,憑借地理優勢,以及民心所向,多次把進攻的清軍打得大敗。他還向大清皇帝獻表、進貢,想以既存事實,讓大清承認金積堡的高度自治。
清廷也曾經和馬化龍求容取媚,熱絡一陣,但那是政治鬥爭的需要。現在清廷騰出手來,再也不肯容忍金積堡獨立於大清體係之外,一個國家哪能有國中之國?可以說大清言而無信,也是政治家謀略應有的胸襟謀略,國家隻講霸權,不講信義。
馬化龍安於現狀,甘於做一路諸侯,勢力沒有向外拓展,沒有在大清疲弱時趁勢坐大,錯失良機。現在隻能以守勢,對付清軍的進攻。
馬化龍知道清王朝決不會允許這種狀況長期存在下去的。因此他一方麵向清朝地方政府輸糧輸款,表示恭順。另一方麵則在金積地區修倉儲糧,築寨建堡,購馬造械,加緊進行防禦清軍進攻的準備。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馬化龍與河州、西寧、肅州等地的甘肅回民起義軍保持聯係。陝西回民起義軍退入甘肅後,馬化龍不斷在物質上給予幫助,
“陝回敗則資以馬械,陝回窮則助以軍糧”。因此,“自靈寧西達西寧,南通河狄,各回民無不仰其鼻息”。
可以說馬化龍在大清背後使絆子,資助造反的回軍,給清軍造成實際的傷害。
左宗棠對於馬化龍恨之入骨,不除不快。左宗棠還欺騙馬化龍,寫下書信,明白無誤的說:“官軍隻剿陝回,已撫之甘回安居無恐。”
左宗棠讓馬化龍安於現狀,沒有正式和大清翻臉。如今清軍平定董誌原,打通了向金積堡前進的道路,清軍豈肯班師回朝,終於到了刺刀見紅時。
左宗棠向馬化龍攤牌,讓馬化龍的地方武裝放下武器,接受朝廷的招撫。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左宗棠開始向甘肅回軍大舉進攻,矛頭首先指向金積堡。
清軍分兵二路,對金積堡發起進攻,北路清軍由劉鬆山部進抵靈州,派兵攻占吳忠堡東麵的郭家橋。
中路清軍則由固原、平涼北進,左宗棠本人也由涇州進駐平涼。這樣清軍對金積堡形成了大包圍的態勢,準備以雷霆萬鈞之勢,一鼓作氣收複金積堡。
李國樓對於參加圍攻金積堡戰役,其實並不熱絡,所以才會在董誌原留守一個多月,為地方重建出謀劃策。
金積堡地區的一座座石堡大都建造在地勢險要的山坡上,攻打這種堅固的堡壘,挖地道非常緩慢,要用炸藥一點點炸開石洞,炸開一道城牆需要付出艱辛的勞作。清軍若是正麵攀登進攻,隻有用戰士的生命去肉搏戰,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戰役,他沒有興趣參加,故此李國樓磨磨蹭蹭不肯離開董誌原。
身處前線的徐占彪認為李國樓有參讚之才,寫信催促他到郭家橋,因為清軍攻打第一座堡壘——吳忠堡,就遇到非常大的困難,戰事進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