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台灣戰火燃起(2 / 3)

眾人哪裏把一群女兵放在眼裏,認為這二百名女戰士是新武軍的花瓶,沒有看出女戰士的價值。

新武軍正規軍出操,發出雄壯嘹亮的吼聲,走在前排的軍官個個腰配左輪手槍,手持戰刀,向李鴻章敬禮,一張張不苟言笑的臉,就是奔赴沙場的勇士。身後數以千計的新武軍戰士,扛著長槍,昂首挺胸,邁著大步,氣勢恢宏。

李鴻章感慨萬千:“吾皇萬歲!國難出英豪,新武軍其勢已成,將來可成十萬雄兵,雄霸大東亞。”

“是啊!還是傅相大人練兵有方,一支全新麵貌的淮軍陸軍終於練成了,都靠北洋水師增光添彩。”張人駿第一個附和,接下來馬屁聲滾滾襲來,檢閱台上皆是恭喜李鴻章的吉祥話。

李鴻章自鳴得意,捋著三縷胡須,接受眾人的追捧,用對人,就能辦成事,這是他的信條。新武軍乃淮軍的一支新軍,花費了他無數的心血。李鴻章掌控一切勝利果實,李國樓隻是他棋盤上的一顆馬前卒。新武軍原本是一塊雞肋,現在已經為淮軍的另一股新生力量,比張曜的嵩武軍更使他振奮,李國樓善於用謀,完全可以勝任他賦予的重托。

李鴻章接到英國公使威妥瑪密報,日本軍隊4月已經從台灣東部港口琅嶠登陸。組成所謂的“台灣生番探險隊”3000人,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艦隊入侵台灣,日本借口討伐排灣族殺死54名琉球漂民,攻打台灣生番之地,借口生番之地不是大清屬地。

琅嶠是生番之地,是由台灣的少數民族管轄,琅嶠沒有大清直屬政府機構。大清的重鎮和港口都在台灣的西北部,台灣鎮總兵劉明燈和台灣鎮生番結盟的牡丹社關係不睦,互相之間仇怨甚重。原因當然是滿漢屬於外來民族,想在台灣移民墾荒,第一關就要侵占少數民族的土地。

雖說台灣的土地屬於荒蠻之地,但台灣是有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可以說少數民族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漢人向台灣遷徙,有曆史記載是從唐朝開始,但沒有政府組織移民。漢人向台灣大量移民,是從明末鄭成功占領台灣之後才開始。鄭家三代采用海盜行徑,在福建、廣東沿海搶掠漁民,這才讓台灣的漢人人丁興旺起來。 滿清認為台灣是荒島,誰都不能阻止大清開發台灣的國策。但少數民族認為這是他們祖輩留下的土地,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無論是鄭成功還是大清皇帝,對於台灣的少數民族來講都是入侵者。開疆辟土的血淚史,可以詳見西方人開發美洲大陸。

以武力反抗大清統治的台灣少數民族,大都被滅族了,事跡也泯滅在曆史的長河裏。活下來的少數民族,隻能認大清皇帝為君父,部族向大山裏遷徙,台灣的原住民變成高山民族,把平原地區拱手送給滿漢移民。

對於台灣的生番來講,大清人不講信用,屢屢違背誓言。此時,台灣的少數民族結成社團--牡丹社,以團結的姿態應對大清政府。台灣的少數民族對外來民族入侵他們的領地充滿仇恨,所以才會發生殺害琉球漂民事件。

可以說台灣鎮總兵劉明燈和福建台灣道吳大廷對於治下屬民殺害琉球漂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大清政府卻沒有懲治他們,好似死了54名琉球漂民,與大清政府毫無關係。又因大清官府在國書上,爭辯生番熟番的不同,糾纏與於番邦的定義,不懂領土和主權的重要性,讓日本找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因情報工作的澀後,台灣鎮總兵劉明燈還未得到日本軍隊在琅嶠登陸消息。而是由英國人告知大清政府,日本軍隊已經登上台灣的土地。

恭親王和李鴻章對於台灣鎮總兵劉明燈頗為不滿,早已告知劉明燈要多加防範,注意日本人的動向,卻沒把軍機處的密旨當回事。事到如今還渾渾噩噩,連一道謝罪表也沒遞交。但此時不是問責的時候,李鴻章早有準備,白朗寧二千常勝軍已經駐防福建馬尾港,而心腹大將劉銘傳率領一千銘武軍坐鎮台灣府,沈葆楨率領一千南洋水師坐鎮澎湖鹿耳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