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港原本是軍民兩用港口,被用漁民用來停靠漁船。
泰雅族人和北鄒族人世代居住在這裏,與漢人和睦相處。北鄒族人以打魚為主,泰雅族人以打獵為生,這裏主要是泰雅族人居住地。泰雅族人和北鄒族人屬於“熟番”,早已自認是大清子民,在日軍入侵台灣事件中,這兩個民族沒有背叛大清,與大清官兵並肩戰鬥,這才遭到海盜的荼毒。
馬公港軍用設施殘破,幸好冬季的時候,沈葆楨派遣侄子林泰曾,帶領一支炮兵部隊駐守馬公港。修繕了馬公港的炮台,對馬公港加強了防務,這才讓這座軍事港口沒被日軍攻陷。
林泰曾率領一個營的兵力,有四百多名戰士,其中包括沈葆楨訓練的民團一百多人,濫竽充數充當精兵。原本駐守馬公港的一哨官兵,早就荒廢掉了,老的老,小的小,官兵變成商隊,早已沒有戰鬥力。林泰曾隻能把原有的人馬,重新整編,撤裁年紀大的老兵,年紀小的戰士用以維持治安。
林泰曾讓一些年紀大的軍人,轉行做商人,以商養兵,用以養活馬公港的駐軍。要是光靠福建運來的軍餉,那他連槍炮都要賣給少數民族,“以商養兵”是台灣的現實。
台灣人煙稀少,大多是荒蠻的山地,少數民族雖然自認是大清子民。可是,這些少數民族享受大清優惠政策,以進貢的方式交糧納賦,台灣政府收的賦稅,不足以搞好地方經濟,養活台灣鎮四千駐軍都成問題。
林泰曾捉襟見肘,俗話說“家有餘糧,心中不慌。”林泰曾麵對殘酷的現狀,隻能請求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和北鄒族的土司舒發然支持。但這兩位土司以保衛自家領地為托詞,各自借給林泰曾一百名戰士,送了二百石糧食,以及一批鹹魚、獵物,讓林泰曾自己招募戰士。
林泰曾手裏沒錢,地方官徐秋生被他逼得躲起來,林泰曾隻能發揚艱苦風鬥的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日軍入侵台灣之後,林泰曾加強防務,又招募了二百多名戰士,隊伍有九百多人,已經到了他的極限,他不是大財主,哪裏養得起上千人。要知道戰爭時期,軍餉可以暫時不發,守住馬公港非常重要,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可九百多張嘴,每天要吃要喝,難不成讓少數民族的戰士自帶口糧,為國效力。
林泰曾是讀書人,善於動腦,危難關頭,林泰曾布置疑兵,在炮台製作假炮、假人,遍插錦旗,看起來馬公港兵強馬壯,讓敵人摸不透馬公港虛實。
日軍艦隊對馬公港試探性進攻,挨了一陣炮彈,看見馬公港不似探子稟告的那樣防衛鬆懈,還有幾十門新式火炮。守將林泰曾善於用炮,清軍火力強大,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若是強攻馬公港炮台,至少死傷千人,日軍艦隊就撤出馬公港港口,沒有強攻清軍炮台。
林泰曾躲過一劫,還沒有慶賀勝利,後防不穩,屏東地區燃起戰火。日軍改變戰術,派遣海盜來騷擾馬公港海域,小呂宋海盜趁火打劫,搶掠沿海百姓。日軍開始從陸路進攻泰雅族的領地——屏東,台灣東部危機四伏。
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向林泰曾求救,這屏東失守,馬公港的側翼就暴露在日軍的攻擊之下。馬公港有失守的危險,林泰曾兵力不足,隻能讓三百多名少數民族的戰士回防屏東。林泰曾摸不透日軍進攻的虛實,正在左右為難之時,天降喜訊,李國樓率領大清水師來了。
林泰曾高興壞了,他的一幫校友來了,林泰曾是貴族子弟,天生就是將種,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就是他叔公,林泰曾是馬尾船政學堂的學子,還曾經去英國留洋。他是沈葆楨的外甥,所以才會被沈葆楨派駐在危險的馬公港。
想要功名利祿,就要為國效力。林泰曾一門忠烈,他是繼承祖輩的光榮傳統。堅守馬公港炮台,早就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林泰曾急忙整隊,帶領全體官兵,迎接勝利之師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