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t桃花劫
話說大聖自離開南海觀音處。本已心灰意冷,無心再回花果山逍遙快活,遂四處拜訪仙魔老友,飲酒作歡,一敘苦悶。
一日來到東海龍宮,遠遠就嚷道:“老龍王,老鄰居,俺老孫來看你來了。還不快來相迎,是何道理。”蝦兵蟹將看是大聖來了,慌了手腳,也不敢阻攔,連忙稟報:“啟稟龍王,那五百年前大鬧天宮弼馬溫孫悟空又來了,還大叫讓您去迎接。”
老龍王聽畢,隻是無奈,這個孫悟空當年強行索要了東海的鎮海神針如意金箍棒,自己上告玉帝,遣十萬天兵也拿他沒有辦法。好在最後有如來佛祖將其壓在五行山下思過,後因金蟬子取經需能人護送,方經觀世音菩薩推薦得以脫身。隻如今這猴子不好好保護唐僧西去,怎的又跑到我這裏?莫不是又犯了妖性,私自脫逃?想到這裏連忙相迎。
“大聖,不知大聖駕到,東海龍王敖廣有失遠迎,萬望見諒!”大聖道:“好說好說,老龍王,今日閑來無趣特來找你敘敘舊,討杯酒吃,你不會小家子氣吧。”說畢一下跳到老龍王的龍椅上,翹起二郎腿,抓住案上的葡萄咬了一口,卻又急忙吐了出來。“呸!真酸!老龍王,咱五百年不見,就拿這等爛貨來敷衍老孫,太不地道了吧。”
龍王知是大聖本性無賴,心思如讓他找到緣由發飆,那東海龍宮就再也不會消停。便連連賠笑,望盡快將這潑皮打發去。便諾諾道:“小仙不知大聖光臨,故尚未準備酒席,大聖請稍安勿躁,小仙這就安排。”話完立馬吩咐蚌精下去做來。接著道:“大聖,小仙聞聽大聖脫離苦行,蒙觀世音菩薩點化,護送那東土唐僧西天取經,怎麼今日有暇屈尊舍下,不知我那苦命的侄兒可好啊?”
大聖道:“可好。可好。你那侄兒小白龍變化的白龍馬好的很,莫要掛念。倒是俺老孫有些怨氣,所以近日來老鄰居處消遣消遣。”
龍王知是這潑猴性格剛烈不易管束。再思知大聖與小白龍已是同門兄弟,便指著牆上懸掛的一副畫開導悟空。“大聖可知這幅畫的含義?”
悟空看向牆壁,偌大的畫麵上隻見一位老者端詳正坐在橋上,麵前一位少年手捧隻鞋,恭恭敬敬的奉上。不知其意,問道“此畫怎講?說與我聽。”
老龍王道:“此畫中老者乃漢代大賢黃石公,少年乃張良,黃石公晚年要傳兵書於世,聞聽小張良乃是少年才俊,才德兼備。便有意傳書與他。但為了考驗張良,與石橋上三次將鞋遺落橋下,而張良三次拾鞋且毫無怨言,並畢恭畢敬奉上,由此得兵書輔佐楚王項羽雄霸天下,成就一世功名。今大聖稍遇苦難,便逃避遠遁,實是不妥啊,古來聖賢雲,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萬望大聖領悟,護送唐僧西行,早成正果。”
悟空聽到這裏,也渾然開竅。心想這老龍王也不知詳情,說也無意,便酒也不吃了,告別而去。回了唐僧身邊。三藏此時也經觀音勸導,師徒盡釋前嫌。悟空自此忠心護佑。降妖除魔,開山劈路自無話可說。這一路也不知經過幾個春秋,這日師徒四人來到一座山前。
但看此山巍峨險峻,懸石突兀,霧繞山間,巨樹纏藤,豺豹震吼,鴉雀啼鳴。一條崎嶇的小路上鋪滿厚厚的枯葉,蜿蜒盤旋在峽穀的盡頭。
三藏眼觀此景象,心中自是恐慌,不由一把勒住白龍馬。道:“徒兒們。此地如此凶相,定當有妖魔出沒,你們看山崖嵯峨陡峭,山腰愁雲密布,蒼鷹擊翅烏雀,大蟒爬行其中。為師心中倒有十分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