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天堂是戰場,士兵的榮譽也在戰場,如果沒有了戰場,那也就沒有了職業軍人存在的意義。
和平是軍人最大的仇敵,因為在和平年代,軍人的價值無法體現,軍人的神聖無從上演,軍人也會因此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由堅韌不拔的鋼鐵戰士慢慢演變成了拖累經濟預算的負擔……一句“當兵的”包含了多少嘲諷與蔑視。
當然,從某些方麵上來說,像這樣的情況在外籍兵團是不存在的,因為哪怕是相對於法國本國的軍人來說,外籍兵團更是沒有安逸和平的時候,也或者可以說……法國人對於外籍兵團的偏見又何止於此?
中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裏是一個理想與現實激情碰撞的地方,是一個宗教與戰爭相互依存的地方,是一個大國間角力比賽台前幕後最精彩的地方……
這裏,是戰士的天堂。
我從不認為自己不會來到中東,不會來到伊拉克,因為自從英美等多國聯軍於前一年的三月二十號打響了伊拉克領土上的第一槍以來,我就為自己來到伊拉克戰場做好了各種戰前的準備……隻是那個時候,出乎我意料的竟被零號告知我即將要前往阿富汗的戰場。
我不認為我能夠逃脫的了前往伊拉克戰場的命運,盡管在伊拉克戰爭剛開始的那個時候,時任法國總統的雅克·勒內·希拉克先生是強烈反對軍事介入伊拉克的,但是我知道,雅克·勒內·希拉克的反對並沒有本質上的作用,因為在這個星球上,尤其對於“北約”各國成員國來說,誰能忤逆得了美國的決定?
哪怕是高傲的法蘭西民族氣節……也不能!
就像總統雅克·勒內·希拉克先生強調的那樣,“法國反戰但並不反美,主張和平解決卻不是和平主義者!”。
這也是實情,因為法國在伊拉克戰爭的一開始就表明,在解除伊拉克武裝的這個大目標上,法美的目的和觀點是一致的,隻是在采取什麼方法上有分歧而已。
連最法國最“反美”的總統對待美國擅自挑起伊拉克戰爭的態度都這般圓滑,你又怎麼能指望他將“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觀點堅持到底呢?
法國是不會派自己的士兵上戰場的,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外籍兵團的士兵就會是他們很好地選擇了,因為法國外籍兵團本身就是法國人供養著為自己的國民和士兵隨時賣命擋災的戰爭工具。
外籍兵團會走上伊拉克的戰場,這是我早就能夠肯定的事情,因為法國必須得給美國人一個交代,“北約”聯合通過的一項決議,即使法國事前是曾極力反對的,但此時他必須得遵從“北約”整體的決議,派出自己的軍隊隨後進入伊拉克戰場。
“法美之爭”由來已久,究其根源,無非就是法國是美國的小弟,但它從來都不甘心隻做美國一個小弟,或者說,它不甘心隻做一個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美國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