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今河北省晉縣)人(魏徵籍貫,《舊唐書》本傳作巨鹿曲城人,《新唐書》本傳作魏州曲城人,但兩《唐書》的《地理誌》中,巨鹿、魏州均無曲城。《北史·魏長賢傳》載魏長賢為巨鹿下曲陽人。魏長賢為魏徵之父,故定魏徵為巨鹿下曲陽人)。出身於小官吏家庭,但因幼年喪父,家境較為清寒。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後投唐輔佐唐太宗,直言敢諫。官至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
鑒於隋王朝覆滅的曆史教訓,魏徵上書唐太宗,反對“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的竭澤而漁的政策,要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貞觀政要·君道》)。他認為經過隋末社會的動亂,國家剛剛安定,基礎很不穩固,如果過分勞民傷財,加重賦稅,那就會重蹈隋煬帝的覆轍。因此,魏徵主張輕徭薄賦。這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