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①。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②?睫在眼前長不見③,道非身外更何求④?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⑤!
①百感中來:形容種種複雜的感情在內心中湧出。“中來”,一作“衷來”,“哀來”。角聲:號角聲。這兩句是說,作者在夕陽返照的樓上,聽到角聲,引起內心不由自主地出現了複雜的感慨。
②休:停止。這兩句是說,作者麵對青山、芳草,感觸不盡,悵恨不止。
③睫(jié捷):睫毛。這句是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的典故。據說齊威王派使者對越王無彊說,越王的智慧好比眼睛能看到毫毛之末這樣細小的東西,而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世人能明察別人的細小錯誤,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④道非身外:道,是我國古代哲學中術語,唯物論者和唯心論者對它的闡釋是完全不同的。唯心論者認為它是派生萬物的精神實體,又是智慧的總和。“道非身外”等於說一切智慧無非是人內心所固有的。這當然是錯誤的。但這裏作者是以此表示自己隻求道德上的自我滿足,無求於世俗,以“更何求”來表示對庸俗官僚的蔑視。“更”,一作“欲”。
⑤張公子:指張祜。萬戶侯:古代封侯的采邑,最大的可達萬戶左右,這裏借指高官。
唐武宗會昌四年(844)九月至會昌六年九月間,杜牧任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刺史,這首詩可能作於這一時期。九峰樓在貴池東南的九華門上(《唐詩鼓吹》作“九華樓”)。張祜是作者的好友,終身沒有做官。作者在詩中對張祜的不得誌很同情,同時還表現了自己蔑視封建權貴的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