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從2001年到2010年,堪稱是台灣偶像劇的黃金十年,每年至少有20部以上的偶像劇開播,帶動了一波台灣流行音樂、流行文化的發展。隨著《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接連奪下收視奪下寶座之後,台灣偶像劇逐漸式微。偶像劇教母柴智屏、偶像劇名導鈕承澤紛紛轉投電影圈,前者參與製作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小時代》等票房名作,後者在推出《艋舺》《Love》等台灣電影力作,讓“台偶”精神在電影中發揚光大。
關鍵詞一:男帥女靚——組合發福利,單飛亦強勢
台灣偶像劇之所以冠之“偶像”二字,指的就是主演要夠美。從最早的《流星花園》到最近的《我的自由年代》,男帥女靚已經成了“台偶”絕對不能打破的軍規。偶像劇與演員也互相成就彼此,從《流星花園》中走紅的F4在2002年至2003年,就在中、港、台、東南亞及海外開了19場世界巡回演唱會,平均每場觀眾達3萬人。單飛後的四人也發展順利,比如言承旭的《白色巨塔》、周渝民的《痞子英雄》,都是收視口碑雙贏。2013年2月,F4“合體”在江蘇衛視春晚獻唱《流星雨》和《第一時間》,更引發了轟動效應。像183Club、飛輪海、棒棒堂、5566等等偶像團體,郭品超、鄭元暢、阮經天等轉行演藝圈的前模特,都在偶像劇裏占據著重要位置。
關鍵詞二:改編日漫——背景本土化,人設浪漫化
從第一部“台偶”《麻辣鮮師》開始,日本漫畫就為這一劇種提供豐富的靈感,被少男少女們追捧的少女漫畫被改造的機率最大,一半以上的“台偶”劇都來自於此,尤其是以校園為背景的作品更受歡迎。
由於故事大眾化、通俗化,矛盾集中,所以“台偶”隻需將其簡單本土化,再加上當下流行的新鮮的元素就足夠了,而且畫麵唯美,風格夢幻,適合小女生做夢。在人設上,“台偶”也不會嚴格遵循原著漫畫的設定,傲氣霸道的總裁,吊炸天的學渣學霸,忠犬小鮮肉,總有一款適合你;女主角也不會一味白目,會隨著劇情而成長。男女主角間的情感發展也會改編得符合當下標準,既保留漫畫中的純潔感,又不會拖拖拉拉,而且一切都以浪漫為前提。
第四家:瓊瑤和她無理取鬧的愛情瓊瑤劇
顧名思義,是根據瓊瑤創作的一係列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都說“武俠看金庸,言情看瓊瑤”,開筆創作五十餘年的瓊瑤,在言情方麵的功底無人能及。在她的宇宙觀裏,愛情是唯一且永恒的主題,不狗血不瘋魔不虐心的愛情根本就算不上愛情;主人公要性格完美沒缺點,還要配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台詞如同Rap,有時會有少量動作戲,比如痛哭不止或者瘋狂搖晃對方肩膀或者挑戰高難上吊戲。此劇種還衍生出一個名為“咆哮教”的表演教派,具體表現為演員在情緒高潮時,要聲嘶力竭咆哮怒吼,並輔以涕淚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