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請不要愚樂觀眾!(1 / 1)

行業觀察

不論社會如何網絡化、信息化,電視作為宣傳媒介所擁有的強大影響力還是毋庸置疑的。雖然近年來資訊獲取的渠道越來越多元,更多的優質影視劇集在網上召喚著年輕人,互動和隨時點播的特性把忙碌的都市白領從電視拉向電腦。

不過,中國的電視人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手機、網絡還是移動終端,真正對電視形成挑戰的,不是這些實體的機構和渠道,而是在這些媒體環境浸泡之下慢慢嬗變的受眾。這些受眾將從電視節目中獲得什麼樣的信息、價值觀和樂趣,他們將如何解讀、衍生、變造電視節目,決定著電視的未來。

高收入觀眾正在遠離電視

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等新的媒體發展迅速,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已經取代了電視。

一方麵,電視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造就了大量白癡節目泛濫,電視成了低智商化的助推器,從電視節目中幾乎無法獲得任何有用的知識。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看電視了,新聞都是從網上看的,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更快更準確,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並提高智商。

日本大前研一教授在其撰寫的《低智商社會》一書中提出:“電視等媒體正在把人們引向‘低智商社會’的深淵。”這麼多年來,在電波信號的壟斷下,電視台的地位一直很穩固,它們可以隨意播放節目。它們認定大眾都是“沒有思考能力的”,所以也就不會去考慮怎樣提高節目的水平。

有觀眾表示:“電視現在庸俗、勢力,追求能帶來收視率的節目。比如編劇都知道劇本很爛,但也知道會有觀眾看,這種劇就會上。可能他們覺得觀眾就是庸俗的。電視上無法討論深刻的問題,也不能讓你思考,就是不停地被灌輸。”

對有些觀眾而言,體育賽事是他們看電視的唯一原因。雖然每周的籃球、足球賽事都能從網上看到,但隻要電視台有直播,他們仍會選擇電視,一是網絡相比電視有延時,更重要的是電視直播視覺效果更佳。

一些影視劇狂熱愛好者甚至放棄了電視台的節目,他們從網上下載自己喜歡的影視劇,當然,是美劇、電影等國外節目。因為網絡,國外影視劇填滿了眾多觀眾的觀影時間。電視機對他們來說,成了一個顯示互聯網內容的大顯示器。

據調查,高收入觀眾看電視的時間明顯低於低收入者。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除電視外,高收入觀眾擁有更多替代性的文化消費途徑和方式。同時,電視觀眾的老齡化趨勢愈發明顯,對於電視的依賴,農村受眾遠高於城市群體。而且,近年來,觀眾平均每段收視時長連續下降,頻繁轉台使得觀眾停留在單一頻道前的連續時間越來越短。電視的重要程度,真的變了。

中國電視正在走向反智

不看電視,是新媒體環境下的人們對電視現狀的一種反抗。新的媒體環境下,人們有了更多的娛樂選擇和資訊渠道,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挑剔的眼光,更高端的審美,這就意味著他們是不可能被輕易糊弄和敷衍的受眾,這樣的受眾自然對電視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電視沒有能滿足受眾的要求,或者說,電視沒有和受眾同步成長。

眼下的電視,離觀眾的要求差距很大。電視給我們傳達的大都是我們完全不需要的垃圾信息,不但侵占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還影響著我們的判斷能力、思考能力甚至價值觀。

新聞節目,內容大都是被過濾了的,真相到底怎樣誰也不知道;新聞多是報喜不報憂,特別是地方台,更是天天都是跟著領導的屁股和會議轉。

相親節目,女嘉賓妝容很亮,裙子很短,男嘉賓大都平穩,偶爾出位,一眾男女亮燈熄燈,主持人和女嘉賓開開玩笑,幫男嘉賓打打圓場,不忘在對白裏插上幾句網絡流行語。

談話節目,它們有的談財經、有的談時事,嘉賓們一律火氣很大,義憤填膺,要麼罵當事人,要麼彼此對罵,總之個個憂國憂民憂天下。

時尚節目,一個某某老師是少不了的,幾個鶯鶯燕燕的美女搶著使用各種麵膜、精油、卷發棒,不知道她們的家鄉都是哪兒,但全都說一口純正的港台腔。

職場節目,選手的遴選遵循著婚戀節目一樣的模式——突出選手類型,有本土的、有海歸的,有溫順的、有倨傲的,有實用的、有浮誇的。

選秀節目,不但選手能紅,考官能紅,主持人能紅,連觀眾都能因為“場場流淚”而紅……

電視劇則無外乎這幾種:結婚的,離婚的,沒錢買房的,婆媳打架的,打鬼子的,抓特務的,潛伏臥底的,當然還有穿越去古代,眾人寵愛的、千嬌百媚的、勾心鬥角的、爾虞我詐的,各種狗血……

這就是我們每天看到的“電視”。這樣的電視,顯然正在失去它的吸引力,流失它的受眾。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很少看電視甚至不看電視的行列。

有人概括,中國電視正在走向反智。它在宣傳與收視率的魔笛下難以自拔,眼睜睜地看著整個行業被年輕人拋棄,卻無力自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