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嘉剛吃過早飯,就聽見外麵傳來消息,說府外有宮人宣旨,太上皇宣他覲見。李元嘉便整理下衣衫,出去接旨了。
到了府外,看到一個白麵無須、身材微胖,穿著古代太監服飾的中年男子。那中年男子看到他,慌忙向他彎腰行禮,並且臉上露出諂媚的笑,說道:“大清早打擾殿下實在是罪過,隻是皇命難違,還請殿下見諒。”
“公公無需多禮,隻是不知父皇清早叫我何事,還請公公告知一二。”說完示意身邊的巧兒遞上準備好的銀子。
那公公收下銀子,隨手塞進衣袖裏,笑道:“老奴也不知何事,隻是聽聞昨天有不利於殿下的流言在宮中傳播,還望殿下注意。此外,宇文昭儀現在也在太上皇那,老奴言盡於此,還望殿下海涵。”
“多謝公公告知。請公公先行一步,本王隨後就到。”
送走了宮人,李元嘉思考了一會,也沒發現什麼不妥的地方,隨後便讓人備轎,趕往大安宮去了。
與此同時,太極宮亦有道旨意傳來,隻是晚來了一步,李元嘉已出發大安宮。
坐在轎子上,李元嘉本身對高祖李淵實在沒什麼印象,便用意念打開百度,搜尋李淵的資料。
唐高祖李淵,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關隴貴族出身,七歲襲封唐國公。隋末,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統一全國。玄武門之變後,退位成太上皇。貞觀九年,病逝。諡號太武皇帝。
其實李淵是個很有才華和政治軍事眼光的皇帝,他奠定了彪炳千秋的三百年的盛唐霸業。李淵作為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沈謀多算,善於決斷,即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功績絕不遜於唐太宗李世民。
首先,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完成對中國的統一
其次,他在位期間鑄造開元通寶,是唐朝經濟製度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最成功的貨幣之一。
第三,完成武德律。將隋朝大業時期的法律恢複到文帝開皇時期的局麵。
第四,頒布租庸調法、實行均田。
第五,設置關中十二軍。這一軍事建製為統一戰爭打下基礎。
第六,運用外交手段,在武德初期穩住匈奴。
第七······
李淵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也是在中國史書上最受貶低的君主。李元嘉認為之所以史書對李淵的評價如此低最大的原因是玄武門事變,李淵從此退出曆史舞台。其次,在位時間很短,統一中國不久就被趕下台,隻能去大安宮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了。最後,李淵的前後兩位皇帝太牛逼,完全將他的光芒掩蓋住了。前有被史書黑出翔的暴君隋煬帝楊廣,後有被史書吹捧成千古一帝,政治完人的唐太宗李世民。你說還能有李淵什麼事?
不知不覺到了皇宮門前,馬車緩緩停下,驚醒了沉思的李元嘉。李元嘉探出頭去,看見一員身穿銀甲的小將攔住馬車,問車夫要通行令牌。車夫從身上拿出一塊鑲滿花紋的令牌,刻著一個徐字,正是臨行前巧兒給車夫的那塊。
那小將看了令牌一眼,並向他拱一拱手,隨後示意後麵的軍士放行。過了不久,車子便來到大安宮前,緩緩停下。
大安宮門前早有宮女等候多時,李元嘉剛下馬車,便有人引著他進入宮內。李元嘉隨意地打量著大安宮,不得不說確實威嚴華美,氣派非凡。
到了殿內,便見到主座上躺著一男子,大約六十歲左右,高額頭,麵部有甚多的褶皺,看起來有點類似於老太太。左手撫麵,手臂倚在桌子上麵,右手提一酒壺,身體左傾,半躺在桌子上麵。神情慵懶、眼光迷離。一眼看去,無甚出彩的地方,沒有一絲帝王之相。
李淵身邊坐著他的娘親宇文昭儀。李元嘉看了看李淵,又看了看他的娘親,不得不感慨真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皇兒來了,頭上的傷怎麼樣了,好些了沒有?”
“多謝父皇關心,孩兒的傷已無大礙,修養兩日變好。”
“嗯,這兩日多注意休息,不要出去胡鬧了,別讓你娘再替你擔心。”
李元嘉望著宇文氏擔憂的目光,微微一笑,示意他沒事。卻不知宇文氏擔憂的不僅僅是他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