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曆史上的李恪(1 / 2)

李恪,唐朝宗室,唐太宗三子,其母隋煬帝之女楊妃。先後封長沙郡王、漢中郡王、漢王、蜀王、最後封為吳王,官拜司空,梁州大都督。永徽二年,加授太子太師,四年,房遺愛謀反,被長孫無忌誣陷牽連其中,死。神龍元年,李恪案昭雪,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

李元嘉又查了一下史料,看到曆史對李恪的評價:

《全唐文》:“前安州都督吳王李恪,識量明允,體業貞固。禮高器重,望重維城。學藝之譽日新,忠孝之風早茂。分命有典,儉議攸歸。可依前件。”

這句話說李恪治理手段很強,且能影響一個地方的文化風氣,用現在的話說,他呢一定是個四有青年:有抱負,有文化,有道德,有才華。

《四庫全書刊誤》:國朝大邦士有以親王或宰相遙領者,則副大使知節°事。始於貞觀八年,蜀王恪遙領益州都督。

能夠擔任此重要職務的人,一定很牛逼,而李恪就是其中一個,可見他的才華超越諸人。而他的老爸呢也相信他,可以放心讓他去幹。

《漢唐三君知子》:英明之君,見其子有才者,必愛之而稱之。漢高祖謂趙王如意類幾,欲以易孝惠,以大臣諫而止······

這句話很長,大致講後人對李恪的看重、對他才華的認可,對他結局的惋惜。

《資治通鑒》裏記載: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辨悟。這句話的意思是李恪、李泰是大唐最出類拔萃的皇子。

就連我們的老毛同誌都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老毛說:太宗啊,你糊塗啊,聰明了一輩子,怎麼在這上麵栽了跟頭,聽了讒言,立了李治為太子呢?

李元嘉縱觀史書皆言其經緯之才,評說尋其卓然之政。處上位者,禦人之道,治國之道無非在於行王道還是霸道,霸道在於法,勢,計:王道在於德,情,義。李恪在這方麵表現的非常好。

有一次,皇帝讓他打井征糧,他對百姓,行王道,明令“一方土石換一方糧”,公平公正公開:對袍澤,肝膽相照,甘苦與共,一杯酒,一席話,令人心悅誠服;對士紳,擺事實講道理。當遇到豪強,則行霹靂手段,霸道張揚,一場鴻門宴,掃除所有阻礙,令人拍手稱快。

勇氣非凡,談判有謀略。敵營能屈伸,傲骨爭國威。在文武百官為了自己,權衡利弊,誇誇其談時,李恪挺身而出推薦自己,在一片嘲諷謾罵中,據理力爭,見微知著,抽絲剝繭,得到李世民的肯定。於是他一馬當先,單騎闖敵營。

來到敵營,他錚錚傲骨,說出“誰說談判就要低聲下氣的!”隻此一句,就揚我大國威嚴!他被敵人嘲諷,鎮靜自若,不慌不忙,轉身,取弓,彎腰,射鷹。弓如霹靂弦驚鳴,贏得讚美和尊崇。

進敵人營帳,麵對突如其來的輕視和排山倒海般的諷刺調笑,他安之若素,處之泰然。他的冷靜安然令人折服,他的表現就連敵方都覺得驚豔,迎來的談判的資本和勝利的基礎。

最後他引經據典,權衡利弊,講事實,擺道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終完成任務。

看到這,李元嘉不得不感歎一句,真英雄也,可惜最後死在自己人手裏。

其實李世民數次動過念頭,要立李恪為太子。當時太子李承乾謀反,李泰密謀太子之位敗露,嫡子就隻剩下李治,但李治性格柔弱,太宗就有了立李恪的想法。《新唐書.太宗子列傳》中曾記載: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