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長知道木魚的來曆嗎?”
“貧道不知,還請殿下略說一二。”
“木魚其實起源於漢朝,不過晉宋時期才得以流行,道觀開始出現了木製的魚形器物。
《異苑》卷七雲:蔣道支於水側見一浮檢,取為研製,形象魚。有道家符誠及紙皆內魚研中,常以自隨,二十餘年忽失之。夢人雲:“吾暫遊湘水,過湘君廟為二妃所留。今複還,可於水際見尋也。”
道支話旦,至水側,見曹者得一鯉魚,買剖之,得先時符誠及紙,方悟是所夢人棄之。俄而雷雨,屋上有五色氣,直上入雲。後人有過湘君廟,見此魚研在二妃側。
湘君廟位於洞庭湖君山,因湘妃而聞名。蔣道支刻木為魚,中空,頗類似於後世的圓形木魚,隻是用途不同罷了。可見,道觀使用木魚雖然始於唐代,但其源頭卻在漢晉。”
“現在呢,你們道家倒是不常用,反倒變成了佛家之物,變成念經敲擊所用。所以世人皆認為木魚為佛家所創。
“倒是貧道孤陋寡聞了,想不到木魚竟是我道家之物。”
“不止是木魚,佛家所說的方丈和主持亦起源於道家,現在卻被很多人誤認為是佛教專用詞彙。”
“其實“方丈”源於道教,方丈原為道教固有的稱謂,佛教傳入中原後借用這一俗稱。方丈,原為道教固有的稱謂,在道教中,講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的稱謂,亦可稱“住持”。”
“孫道長我說的可對?”
“殿下說的沒錯。貧道記得好像在那本典籍上看過,不過時日已久,殿下要是不說,貧道差點就忘記了。”
李元嘉看了看孫思邈又道:“《莊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禮記·本命》:“丈,長也。”即對有道長輩的尊稱。”
《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想必道長也知道自古流傳的蓬萊三仙島,道教傳說海上有神山名為“方丈”,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稱“方丈”。《史記·封禪書》,《山海經》亦有其記載。”
“《史記·封禪書》亦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嚐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山海經》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而蓬萊海域常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紛紛到蓬萊開始了尋仙活動。所以這說明方丈原本是道教的稱呼。”
“不知道長怎麼看待佛家使用木魚和方丈?”
“自古以來,萬物的進步和發展就離不開吸收和借鑒,這是必然存在的行為,就好像讀書人喜歡臨摹名家的字帖納借鑒古人的文章一樣,納百家於一體、融萬物於一身,成就自己的風格特點,這沒有什麼不對之處。
“道長說的很對,事物的進步總是少不了吸收有益於自身的東西前人。”
“道長也知道,佛家起源於天竺,是外來宗教,外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始終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水土不服、不能生搬硬套。所以它需要改變,來適應我們的文化思想,隻有這樣,才能在我們中原發展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
“而它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與中國固有的以儒、道為代表的思想文化處在相互衝突和相互融合的複雜關係之中,儒佛道三教在衝突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這構成了漢代以後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漢朝的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以儒為主,道佛為輔的新思想,佛道儒漸漸融合。”
“殿下可否深講?”
李元嘉點了點頭,道:“其實所有的思想和文化都在不斷地發展更新,而發展更新需要材料,這個材料從哪裏來,從別的思想中借鑒是很好的辦法。”
“其實在先秦時期,儒學則是一種以政治、倫理為主的學說,它缺乏哲學的內涵,疏於思維和論證的方法,因此在戰國分立時代的百家爭鳴中沒有占居主導地位。”
“春秋真正的流行思想是法兵墨三家。法兵兩家可以強國,受統治者的推崇,墨家:“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則受到老百姓的擁戴,特別是兼愛非攻。”
“漢初統治者推崇黃老之說,漢武帝定儒教於一尊後,出現了兩漢經學,經學是對儒學的第一次改造。而這次改造這徹底奠定了儒學的統治地位,我稱之為新儒學。”
“新儒學在解釋儒學經典中提出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基本法度,以道家思想為基礎並附以陰陽五行學說等等的思想體係,經學家們在他們的儒學中引進了神學的內涵,儒學開始儒教化,他們對至聖先師進行祭祀,使孔子祭禮成為和天地百神、祖先崇拜並列的三大祭祀係統之一。新儒其實是多種思想的融合。也是儒家變成教派的一個轉變,既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