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十八年的冤案(1 / 2)

張翠山搖身一變,從一路反元義軍的首領變身為蒙古帝國的三品大員,手掌重權,鮮衣怒馬,威風八麵。

不過很快他就就不習慣了,張翠山是個務實的人,前呼後擁、萬眾矚目這種麵子活最是無用。

糾察院初建,也不用上朝,在脫脫的支持下,張翠山從刑部、吏部之中各抽出數名幹吏,首重懂法,精通大元律令,當初就是因為不懂法在陳棟梁的手下吃過大虧,這回算是長了個記性。

張翠山忙活了一個下午已是饑腸轆轆,招呼一眾手下吃喝,本來想去酒樓裏大吃一頓,可是往口袋裏一探,臉色頓時變了,還不到二十兩銀子,這才想起初掌糾察院,薪水還沒發下來呢。

安泰雖是貼心,湊到張翠山耳邊輕聲道:“哥,我知道鼓樓口外有一處地攤,蔥油餅烙得那叫一個好吃,油而不膩、佐料十足,口味非同一般,再兌上一碗鴨血湯,愜意極了,價錢又不貴,弟兄們可勁地吃也用不了十兩銀子。”

既然經濟條件有限,張翠山也沒必要強裝大臉,拉著一眾手下就朝著鼓樓進發。

烙大餅的老漢不過五十多歲,隻是那張飽經滄桑的臉龐上刻下的皺紋極深,說是七十歲都不為過,顯是生活不大如意。

安泰所言不虛,蔥油餅果然不是蓋的,十來個人吃得滿嘴是油,老漢看著這幫小夥兒狼吞虎咽,眼中掠過一絲傷感,心道我兒當年何嚐不是這般青春陽光,隻恨酷吏無良,屈殺無辜。

老漢看張翠山吃得緊怕噎著,倒了一碗茶水遞過來, 嗬嗬笑道:“慢點吃,喝口水衝衝!”

“大叔從哪裏來的,聽口音不像本地人。”張翠山也沒客氣,順手接過碗來一口飲盡,和老漢聊起了天。

“小老兒姓李,呼隆府人氏,進京是來告狀的。”老漢見張翠山雖是年輕,自有一股不凡的氣勢,老人家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做千軍辟易,亦是覺得不一般,聊了幾句之後將自家的苦水一股腦給倒了出來。

老漢名叫李仁,生有一子名為李格,十八年前被當地的酷吏冤殺,心下不忿,卻也知道民不與官鬥的道理。然而,九年前無意之中抓到一殺人狂魔,自承當年的案子是自家做下的,所說情形一過程與事實頗符,如此一來,真相大白,李格當年就是當了替死鬼,李老漢這下可不幹了,請人寫了狀子就告到了官府。

當年主審此案的官員隻知道姓馮,不過當年因為破案迅捷已然高升到了外地現任知府也是個收錢不辦事的主兒,既是屈殺就該為李格平反並予以適當的補償,他哪裏願意擔這個責任,推諉數次之後不再過問李老漢,後來在好心人的幫助之下,輾轉多次才聽到此人現在在京城做官,李老漢一腔冤恨,揣上幾兩碎銀和老伴進京告狀。

哪知到了大都之後才知道這個世道更是黑暗,他一介平頭百姓要錢沒錢要地位也木有,想找個機會攔轎喊冤卻又哪裏

那姓馮的官員早就投身到當朝的一品大佬門下,官官相護,哪裏會把他兒子的冤案給當回事!

李老漢說著說著悲從中來,老淚橫流,安泰是個熱心人,安慰了李老漢幾句之後問起是朝中哪位大佬,李老漢大字不識幾個 哪裏知道,甚至連當年姓馮的官員也不知全名。

“天理何在?”張翠山聽得勃然大怒,他本是個熱血青年,骨子裏有著俠之風範,不僅僅是路見不平撥刀相助,更多的是對弱者的同情。當下再也按捺不住,為李老漢鳴不平。

“那姓馮的狗官在朝中勢力不小,老漢進京九年上訪無數,卻是被其壓了,竟是無一人願為老漢的兒子出頭。”李老汊的語氣平淡,仿佛隻是在陳述一件與己無關之事,隻是臉上的淒苦之意更重了幾分。

“大叔,我相信你兒子的冤情終有昭雪的一天,而且已經不遠了。”張翠山沉默良久才緩緩道出一句。

“小老兒能堅持到現在也是為了這麼個信念,也許哪天能碰到個好官呢!”上訪九年,無人搭理,更甚者還慘遭毒打,李老漢的心已經冷了,甫遇張翠山溫言相勸,老人的心中頓覺一陣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