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見李維《羅馬史》第35卷第12章、第17章和第18章。公元前192年,塞琉西王國國王安條克三世應埃托裏亞聯盟(古希臘部分城邦以埃托裏亞為中心結成的反馬其頓同盟)之邀進入希臘,第二年被向東擴張的羅馬帝國擊敗。兩者的結盟自有其政治背景,但說客對兩者力量的交叉吹噓也促成了雙方結盟的決心。
[25].見西塞羅《圖斯庫蘭談話錄》第1卷第15章。
[26].蓋侖,(129~199)古希臘生理學家及哲學家,曾根據動物解剖推論人體結構,並用亞裏士多德的目的論闡述人體功能。
[27].見塔西佗《曆史》第2卷第80章。暴君尼祿死後,羅馬帝國駐各地軍團紛紛擁立新皇帝。曾三度出任執政官並握有重兵的敘利亞總督莫西阿努斯審時度勢,拋棄自己的敵意和妒忌心,答應把軍隊交給已被美西亞軍團、猶太軍團和埃及軍團擁戴的韋斯帕薌,幫助後者登上了皇位。此舉使他留名史冊。
[28].見小普林尼《書信集》第6卷第17篇第4節。
[29].希臘醫學將人分為四種氣質,即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憂鬱質,並認為膽汁質者為性格暴烈之人。
[30].西亞諾斯:羅馬皇帝提比瑞斯時的禁衛軍長官,深得帝王信任,大權在握,聲勢顯赫。後來,他懷不臣之心,誘奸皇帝的孫侄媳,並讓她毒殺親夫。在皇帝退休喀普瑞島上時,讒逐皇後及皇子。皇帝提比瑞斯終於生疑,逐遣馬克羅(皇帝親信,以狡詐、殘忍著稱)到羅馬,用計解除西亞諾斯的兵權,擒而殺之。馬克羅被任命為禁衛軍長官。事在公元21年。
[31].是中世紀的一個教派,其中有些僧侶是專門為教皇服務,監視人們思想的密探。
[32].見《舊約·尼希米記》第2章第1節。尼希米,公元前5世紀猶太先知,被放逐於波斯,欲歸故土,就在波斯王亞達薛西(公元前464~公元前424)麵前故作戚容,王問其原因,尼希米求歸,王遂送其歸國。
[33].納西瑟斯,是古羅馬皇帝克勞狄亞斯(公元前10~54)的侍臣,聞知皇後梅莎利娜與其情夫西利烏斯秘密成婚,又不敢直陳皇帝,便先遣兩名宮女向皇帝告密,然後自己再做詳奏。
[34].提蓋利納斯,古羅馬皇帝尼祿的寵臣;巴羅斯,禁衛軍司令,後被尼祿處死。
[35].見《新約·提摩太後書》第3章第5節。
[36].皮索,公元前58年任馬其頓總督,嚴刑重斂,西塞羅在元老院中彈劾過他。
[37].蓋利厄斯,古羅馬的文法學者。
[38].均為古希臘詭辯派哲學家。
[39].均為古希臘詭辯派哲學家。
[40].畫廊派,又稱斯多葛派,是古羅馬哲學流派之一。下文中的塞涅卡就是此派中的一位學者。
[41].引自吉維爾《詩篇》。
[42].貢薩爾洛,(1453~1515),西班牙名將。
[43].見《舊約·箴言》第19章第11節。所羅門,前10世紀中葉,古以色列一代賢君,有超凡的智慧。
[44].科西莫,(1519~1574),美第奇家族成員,老洛倫佐後代,第二任佛洛倫薩公爵,第一任托斯卡納大公,後當選為共和國的首腦。
[45].見《新約·馬太福音》第5章第38~48節和《新約·路加福音》第6章第27~36節。
[46].見《舊約·約伯記》第2章第10節。約伯受盡磨難仍篤信上帝,堅忍不移。
[47].愷撒,公元前44年被政敵所殺,其部下馬可·安東尼和其侄子屋大維為之複仇。之後,屋大維成為第一位羅馬皇帝,即奧古斯都·愷撒大帝。
[48].波提那克斯,古羅馬皇帝,公元2世紀被叛軍殺死,其部下塞維魯為之報仇。
[49].亨利三世,法國國王,1589年遇刺身亡,其子為之複仇,並繼位。
[50].克萊芒,1589年刺殺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瑞瓦雷克,1610年刺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約爾基,1582年行刺奧倫治親王威廉未遂,後由熱拉爾在1584年刺殺得手。這四個刺客都出生在馬基雅維利死後。
[51].指當時迷信盛行,政府或團體多借宗教的教化之力來殘殺異己、鞏固勢力。
[52].裏維婭,(公元前58年~前29年),古羅馬皇後,奧古斯都大帝之妻,提比留斯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