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難忘的蜀光(2)(2 / 3)

1951年夏,班上組織了遠足旅行,自貢—威遠—資中—內江—自貢,完成一個環形的步行之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先到達威遠黃荊溝煤礦,班上吳炎興同學的媽媽在礦供銷社工作,她很熱心,事先與煤礦聯係,安排好我們的吃住。我們參觀了礦井井口設施,儲運場、機修廠及工人新村,少數同學還下井在采煤工作麵參觀。

我們看見礦工們下班後從井口坐升降機到達地麵,他們的臉和全身都被作業時的煤灰汙染,隻見兩個眼睛轉動,出井後馬上去浴室洗澡再照太陽燈保健,使我感到工人階級很偉大,為了祖國的建設不怕苦和累,而礦上的各項設施都是為第一線工人服務的,工人的待遇也很好。

又參觀了工人新村,每家至少有兩間以上的房子(平房)另有廚房,連成一片片的新房子,家中陳設很新,又有新衣服、新被子,飯菜也很好。聽了勞動模範做報告,對比新舊社會,更使我認識了新中國工人階級當家做主了!從威遠到達資中本應經成渝路坐火車到內江,但成渝路新建成,路基出了點小問題,正在搶修,列車停在資中車站待命。從車上走出來許多男女大學畢業生,他們是當年分配至全國各地的學生,每個人的左胸上都有一個布的標誌上寫“華北”、“東北”、“華東”、“中南”等字樣。因寶成路尚未建成,出川最佳通道是從成都到重慶再改乘輪船出三峽轉去各大區的首府,再分配至大區所屬的省市。這批大學生們個個朝氣蓬勃,年輕有為,又有專門的知識,我暗想將來我也會和他們一樣。

鐵路搶修好後,我們坐火車從資中到了內江的碑木鎮。

參觀了碑木鎮沱江大橋。新中國成立之初這座鐵橋顯得很雄偉,它跨在沱江之上,中間為火車道,一側為人行道。

工程處餘工程師介紹了大橋的設計和施工情況,餘工程師穿著藍色工作服,樸實、精幹的儀態至今尚在我的記憶之中。

高二時,羅根基老師任校長,他著力貫徹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的方針,為我們高中後兩年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羅達仁老師是我們高中時期的班主任,他對我們很關心和愛護。同時,他又教我們的英文。他的英文教學水平很高,對我們學習的督促也很嚴,常常在課堂上抽人起來提問,搞得有點緊張。正是他對我的教育和蜀光中學給我打下的英文基礎,使我45歲時敢於去參加出國英語考試而被錄取。而今,羅達仁老師已駕鶴西去,令人欷歔!祝願羅老師和師母胡德珊老師在天堂相濡以沫,幸福永遠!

周文銳老師教生物。他每講一個標題都要中英文對照寫在黑板上,板書十分整齊,英文流暢,我總愛照著抄。有同學反映,不必寫英文了,浪費時間。他還是堅持寫並說:“你多寫幾次就會熟悉的。”我特別專心聽講,因為我想如我二姑母一樣學醫,認為當醫生濟世救人很高尚。記得我的生物是98分。周文銳老師和楊錦華老師有三個孩子,周遊、周進、周逸。我班的女同學黃國梅與周遊的相貌很像,我們就給黃國梅取綽號叫“周大妹”。曾在一個資料上讀到周遊是優秀教師。是啊,虎父無弱女!

王英培老師教化學,講課條理清楚,邏輯性強,沒有一句廢話和口水話,說到哪兒,化學原理和知識就精練地呈現在哪兒。一次我因忘帶化學作業,趕去他家補交。他開門要我進屋,我說有事,不想多打擾他,但我從他半開的門中瞥見了他的書櫃,有玻璃門,一本本的《化工大全》整齊地排列著,使我更感到這位老師是真有本事的人。

劉心舟老師教語文,他又是我父親榮縣中學時的同學。他對我父親說:“侯曼西沒有在語文上下工夫要吃大虧,辦事總要能說會寫,你要多提醒她。”父親也給我講了,我仍然不愛看文學書,隻愛數理化,語文在79至82分之間。

教我們物理的羅次甫老師新中國成立後為四川師範學院教授,未教過我們的王穎老師為山東大學教授,吳建程老師為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教授……蜀光的老師教學水平都很高。

蜀光中學的體育文娛活動也很出色。我讀初中時,何光耀老師從中央大學畢業回校任教,曾在某次晚會上將雙杠搬到大禮堂的台子上為大家表演,獲得師生好評。